-
多丽丝·奈斯比特
-
迪然·阿彼林(Diran Apelian)
迪然•阿彼林(DiranApelian),美国国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1945年10月出生于埃及开罗。1972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冶金与材料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UCI)工学院教授。2009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07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08年当选为美国矿物、金属与材料学会(TMS)理事长,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阿彼林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金属材料凝固科学和铸造技术。半个世纪以来,他在液态合金的精炼与净化理论、凝固组织演化机理与微观缺陷控制、半固态合金成形原理与喷射铸造技术、金属材料的全寿命绿色制造及其人工智能调控4个方面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贡献。20世纪70年代,针对世界钢铁和有色金属冶金领域亟待突破的高洁净精炼铸造技术,阿彼林教授系统地阐明了典型精炼过程的动力学规律,构建了高温合金熔体净化理论框架,并发展了适用于铝合金和钢铁大规模工业生产的深层渗透(DBF)净化技术和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在线分析技术。此后,系统研究了航空航天用Al-Si-Mg合金体系的疲劳断裂性能,发现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主要取决于凝固组织中...
-
鲍哲南(Zhenan Bao)
鲍哲南(ZhenanBao),美国国籍,柔性电子学家。1970年11月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南京市。1995年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主任、K.K.Lee特聘教授,化学系和材料科学工程系客座教授。2016年,鲍哲南教授创立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发明家学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鲍哲南教授是有机电子材料和器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是国际同行公认的印刷有机电子和仿生有机电子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她的研究成果为下一代基于有机光电材料的柔性电子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和技术支撑,目前,鲍哲南教授已拥有超过100项美国授权专利。同时,她还是两个硅谷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她发表了700多篇研究论文,获授权130多项美国专利,其谷歌学术(GoogleScholar)的H指数>180。她开创了有机电子材料的分子设计概念,使柔性电子电路和显示器件成为可能。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她开发了以皮肤为灵感的有机电子材料,为医疗设备、能源存储和环境应用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性能或功能。鲍...
-
克里斯汀·阿芒托(Christian Amatore)
法国国籍,化学家。1951年12月生于阿尔及利亚。1979年获得法国巴黎第七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院士。 克里斯汀·阿芒托主要在电分析化学和生物电化学领域以及有机金属均相催化化学领域作出了重大科学贡献。他提出并建立一系列理论和实验新方法,将电化学技术创新性地应用于解决分析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化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机理性问题。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包括:1)发明超微电极技术并开拓性应用于微纳米科学研究:开创并发展超微电极技术,使生物电分析化学的检测下限降低到zepto摩尔量级(低达500个分子)、纳米尺度以及纳秒的范围。该技术已成为在化学领域以及生命科学领域前沿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2)在单活细胞水平上考察人免疫系统反应等重要现象:设计了“人工突触”的实验,用于检测细胞的化学信使和代谢物释放,可精确地在一毫秒内监测少于1000个真实分子,并以此研究及阐明了细胞"氧化应激"的本质、脑部活性神经元与舒张供血之间精细交互耦合的分子本质等重要生命科学问题。3)提出了重要的理论概念和实验方法,阐明了有机金属均相催化中最重要反应之一的钯催化碳-碳偶联反应的详细...
-
瓦列里·邦杜(Valery Bondur)
男,俄罗斯国籍,空间地球科学家。1947年10月生于原苏联波尔塔瓦,1980年获工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现任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长,兼任俄罗斯联邦教育和科学部/俄科院空间观测科学研究所所长。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邦杜教授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为创建针对海洋、大气、陆地和近地空间的空间观测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并在自然灾害监测、环境保护、海洋探测和相关地球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就。他开发了海洋遥感空间频谱测量和多频无线电波记录方法、多频放射断层扫描和辐射测量方法,研发了强震短期前兆远程诊断方法、大气和电离层在线卫星监测方法,建立了反映地物形状、方向、能量分布等的航天成像光谱所对应的新型信息特征;发现了海浪空间结构变形的早期未知现象和海洋近表层的蜂窝式结构,揭示了地震孕育和爆发期间卫星图像探测到的新的地貌轮廓线系统变化现象,阐明了深部水文物理场与表面波和近表海洋层的相互作用机理等;他提出的方法和理论解决了一系列对地观测关键问题,在俄罗斯5个遥感卫星系统中得到了应用。他发起的包括海洋空间监测、对自然灾害和空气污...
-
弗莱明·贝森巴赫(Flemming Besenbacher)
丹麦国籍,物理化学家。1952年10月生于丹麦霍森斯。1978年获得丹麦奥尔胡斯大学博士学位。1996年当选为丹麦自然科学学院院士,1997年当选为丹麦科学技术学院院士,1998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弗莱明·贝森巴赫的研究领域涵盖纳米学科的多个方面。他在过去20多年里致力于新型可变温度快速扫描探针显微术和其他各种表面敏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已经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多项科技成就并对表面物理化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至今为止已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包括Science10篇,Nature和Nature系列期刊10篇。学术论文已被引用20000余次。他采用一阶摄动理论,利用理论和实验经验结合揭示图像的本质,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实现了表面电子结构的计算,推动了扫描隧道显微术的隧道理论概念进一步发展。发展了高分辨率快速扫描隧道显微镜AARHUSSTM,实现了表面动态过程的实时观测,研究了金属和合金表面纳米催化的动态过程与本质,金属表面纳米团簇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以及纳米线的量子输运效应,揭示了表面化学催化的本质与规律,据此提出了催化剂设计的新思路,对理解多相催...
-
陈德亮(Deliang Chen)
男,瑞典国籍,气候学家。1961年7月生于江苏泰州。1992年获得德国美茵兹古腾堡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瑞典哥德堡大学AugustR?hss讲席教授,哥德堡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主管科研)。2010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哥德堡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瑞典皇家科学院地学部侯任主任(2018-2023年)。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德亮是一位国际著名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倡导和践行者,研究工作贯穿地理科学和大气科学。他系统研究了欧洲、亚洲的气候变率及变化的不同尺度及其转换,是国际知名的降尺度模式专家。由于全球气候模式分辨率低,不能满足需求,降尺度成为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这一领域的先驱者之一,他系统发展了一个以天气气候学为基础的降尺度理论框架,并创造性地将其与温室效应相关的物理过程和客观大气环流分型相联系,通过一系列统计方法建立了降尺度模型。这一框架已经被广泛用于估算未来局地气候变化及不确定性和验证气候模式。他另一个贡献是发展了大气环流客观分型方法,奠定了在中高纬地区连接天气与气候及其影响研究的基础。最近他...
-
伯奇费尔(Burrell Clark Burchfiel)
地质学家,美国国籍。1957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61年获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70年任美国莱士大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5),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伯奇费尔教授在大陆地质、构造地质等专业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国际地学界享有盛誉。自60年代以来,对世界上重要的非碰撞造山带和碰撞造山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为提高对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和构造形式等规律的认识做出了突出贡献。80年代初以来,大力倡导并从事大陆构造的研究,推动了大陆动力学的发展。1998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钱煦(Shu Chien)
-
朱棣文(Steven Chu)
美国物理学家。1970年毕业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1976年获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1978-1987年在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贝尔实验室工作。1987年至今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朱棣文教授长期从事原子物理、激光科学方面的研究。由于在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方面的独立的、开拓性的研究,与ClaudeCohen-Tannouji和WilliamD.Phillips共获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1985年,他与同事用一组交叉激光束产生了“光粘胶”效应,在光粘胶中靶原子的速度由每小时4,000km降至每小时1km,好像原子穿过稠密粘浆而运动一样。减速后的原子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273.15℃或-459.67℉)。他与同事还发展了一种使用激光与磁线圈的原子阱,可捕陷并研究冷却的原子。这些技术使科学家可提高用于空间导航的原子钟的精度,建造可准确测量重力的原子干涉仪,并设计出可用于处理极细尺度电子线路的原子激光器。朱棣文教授对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一直关注和支持,多次来华参加会议和访问讲学,并表示很愿意为促进中美两国科技交流做出努力。1998年6月5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