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James Fraser Stoddart)
男,英国国籍,化学家。1942年5月生于英国爱丁堡。1966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西北大学教授。1994年当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1999年当选德国自然科学院院士,2006年当选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6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司徒塔特的研究领域主要为超分子化学和分子机器。他基于分子机械互锁结构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人工合成分子机器,有别于传统化学价键理论,该机械键概念为化学领域的进一步拓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与索维奇共同开拓的基于非共价键作用的模板合成法大大提高了机械互锁分子机器的合成效率。他合成出由热能驱动的分子机器原型—分子梭,以及可以对外部刺激做出响应的分子开关等。通过构筑能量棘轮,他巧妙地设计合成了可以对外做功的真正意义上的分子机器—分子泵。同时,司徒塔特将分子机器的概念拓展到了各种应用领域,比如基于分子尺寸的高密度存储器件等。此外,他不仅在分子级别上实现了如奥林匹克环、博罗米恩环等具有拓扑结构的复杂体系,还进一步将超分子化学与拓扑学进行有机结...
-
海维尔·里斯·托马斯(Hywel Rhys Thomas)
海维尔•里斯•托马斯(HywelRhysThomas),英国国籍,土木工程学家。1951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1980年获英国斯旺西大学博士学位。现任英国卡迪夫大学教授,环境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创始主任。不列颠帝国CBE勋章、英国女王年度奖和欧盟RegioStars奖获得者。2003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欧洲科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托马斯教授长期致力于环境岩土工程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他创建了非饱和岩土介质热量-水力-力学-化学-生物耦合作用理论,建立了多场耦合作用模型,是全球众多其他模型发展的基石;他揭示了液相和蒸汽相水分在岩土中受温度梯度驱使的运移规律,发现了膨润土微观和宏观结构水-力相互作用现象,揭示了煤岩吸附膨胀、骨架和裂隙相互作用及煤层渗透性演化的规律,奠定了环境岩土工程学科基础。同时,他提出和发展了多项环境岩土工程技术和方法:①提出了高放核废料地质处置库工程屏障长期服役性能和围岩适应性评价方法,应用于世界首个乏燃料地下存储库——芬兰翁卡洛乏燃料永久掩埋库的设计;②致力于地下煤床气化和煤层二氧...
-
苏布拉·苏雷什(Subra Suresh)
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56年5月生于印度孟买。198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002年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美国医学院院士。 苏布拉•苏雷什在材料的疲劳与断裂、纳米力学、细胞力学等领域有许多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他的代表性工作包括:发现非晶材料经由机械接触压力可在室温下析出纳米晶体,发展了用精确控制纳米尺度材料内部界面的方法来优化材料的强度、韧性及损伤容限,运用实验和计算手段确证了红血球纳米力学性能与相关人类疾病病理状态的内在联系,发现疟疾寄生虫所释放的RESA蛋白质可以改变被感染红血球的力学与流变性能,在各种脆性和延性材料中发现并确证了多个影响材料疲劳裂纹扩展的关键机制,发展了可用于优化复合材料、纳米材料、功能梯度材料等材料力学性能的多种实验和计算方法,发展了新的用于疾病诊断、治疗与药效评估的微流体试验平台。苏布拉·苏雷什自1980年代中期即开始和中国学者进行交流与合作,已与来自中国的合作者共同发表论文100多篇。自1993年首次访问沈阳中科院金属所开始,逐渐与中科院、浙江大学、西安交大等...
-
郎尼·汤姆森(Lonnie Thompson)
美国国籍,地质学家。1948年7月生于美国西维吉尼亚杭廷顿。1976年获得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郎尼·汤姆森一直致力于中低纬度高山冰川冰芯研究。根据中低纬度的山地冰川冰芯记录所恢复的古气候古环境变化的信息,颠覆了科学界以前一直认为赤道地区只是气候变化的响应者的观点,提出赤道地区还是气候变化的驱动源。他从南美洲与亚洲冰芯记录研究中,还发现了中低纬地区末次冰期最盛期的气候要远冷于科学家们以前所预料到的冷却程度。他从冰芯气候记录所揭示的气候变暖的事实,提出中低纬度气温转暖是高山冰川快速消融与消失的原因;提出了南北半球冰芯记录(特别是降水记录)的差异性,并给出了科学解释;提出中低纬度山地冰川区末次冰期大幅度降温特征;提出赤道地区不仅是气候变化的响应地区,也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地区;揭示了东亚地区冰期-间冰期变化与冬夏季风交替演化的关系。在进行冰芯记录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同时,还致力于现代冰川变化的研究并根据一系列考察证据提出了现代中低纬度冰川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加速融化。郎尼·汤姆森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开拓了中国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工作。从1984年开始,与中国科学...
-
詹姆斯·迪杰(James M Tiedje)
詹姆斯•迪杰(JamesMTiedje),美国国籍,微生物生态学家/基因组学家。1942年出生于美国衣阿华州牛顿市。1972年于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1989—2019年任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微生物生态中心主任。200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迪杰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起,率先将分子生物学理念与技术引入微生物生态研究领域,成为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创始人之一。其代表性成果包括:首次发现解析了微生物反硝化和还原脱卤等关键过程及分子机理;重新定义微生物物种概念及界定标准,为全球广泛采用,奠定了分子微生物生态学基础;构建分子微生物学理论和方法,成功应用于污染治理、气候变化和人类健康等攸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其原创成果引领了近几十年来国际微生物生态学的发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卡洛斯•芬莱微生物学杰出贡献奖。他曾任美国微生物学会主席,创建了该领域最有影响的学术组织——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ISME),并任首届主席。以他命名的JimTiedjeAward是表彰微生物生态学杰出科学家的重要国际奖项。他长...
-
丁肇中(Samuel C.C.Ting)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阿伯镇。祖籍中国山东日照。1959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学士和数学学士学位,1962年获该校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被选为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Thomas;Dudley;Cabot;Institute教授。1982年至今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正负电子对撞机LEP上领导L3实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7),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975),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6)、美国政府的Lawrence奖(1976)、意大利政府的DeGasperi科学奖(1988)等。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1965年发现反氘核。1974年发现第4种夸克的束缚态——J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79年发现胶子喷注。1982年确定中微子种类的数目只有三代。1994年起领导AMS组实验,在空间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徐立之(Lap-Chee Tsui)
加拿大国籍,高等教育及基因学家。1950年12月生于上海市。1979年获得美国匹兹堡大学生物科学系博士学位。1990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徐立之长期致力于遗传学研究,在囊性纤维化(cysticfibrosis)致病基因的定位、分离及突变分析,以及对这种常见基因缺陷疾病的分子发病原理研究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发现了首个与囊性纤维化连锁的DNA标记,并在人类第7号染色体长臂上找到了有关基因,并成功地将导致囊性纤维化的致病基因分离出来发现了该基因最重要的突变。该基因则被命名为囊性纤维化跨膜调节蛋白(CysticFibrosisTransmembraneRegulator,CFTR)基因。他在人类第7号染色体作图、注释及鉴别该染色体上的其它致病基因方面亦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推动国际性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研究方面,他与其他3位科学家共同创立了加拿大全国性疾病基因研究网络,并为该网络成立了酵母人工染色体核心资源库,他还创立了加拿大医学理事会基因组资源中心及应用基因组学研究中心。2002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推动成立了香港大学基因组研究中心。在SARS暴发期间,组织协调了港大对SAR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托萨蒂·埃瑞奥(Erio Tosatti)
托萨蒂·埃瑞奥,男,意大利国籍,凝聚态物理学家。1970年获得意大利比萨高师博士学位。意大利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意大利政府联合成立的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凝聚态物理部创始人之一和意大利国际高等研究院(SISSA)凝聚态物理研究部创始主任。 托萨蒂教授一直活跃在凝聚态物理的研究前沿,在表面、强关联和纳米物理领域做出了一系列奠基性和引领性的工作,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他与合作者建立了表面相变理论,确定了半导体表面重构、粗糙化和熔化的机理,成为该领域奠基性的工作;从原子分子尺度上研究摩擦的起源,开拓了与纳米摩擦相关的经典和量子现象的理论和模拟研究领域,发现表面结构相变与摩擦奇异性的关系,提出通过非接触的AFM研究包括Kondo效应在内的量子效应,得到实验证实;率先开展量子退火效率研究,预言了富勒烯中存在的非常规超导电性及贝里相位的特性、极端压力条件下超离子水态、CO2、MoS2和铁等物质中出现的新物态和相变现象,得到后续实验验证与支持。为了表彰他在物理学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意大利物理学会授予他费米奖,为意大利科学领域最高奖。 自1979年以来,托...
-
崔琦(Daniel Chee Tsui)
物理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河南。1961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州Augustana学院,196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68-1982年任美国贝尔实验室技术部成员,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7),台湾“中研院”院士。崔琦教授在低维电子体系物理,整数、分数量子霍耳效应(IQHE,;FQHE)强关联电子体系物理研究和量子器件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重大成果,曾先后获得美国物理学会Oliver;Buckley凝聚态物理奖(1984),美国Benjamin;Franklin物理奖章(1998)。1998年崔琦教授与另两位美国科学家一起因为发现带有分数荷电元激发的量子液体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崔琦教授十分关心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初期就访华讲学,介绍国际上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热点,建议中国开展二维电子系统物理和低维量子体系物理的研究,并积极推动《中美原子、分子和凝聚态物理研究合作备忘录计划》的实施。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王中林(Zhong Lin Wang)
美国国籍,材料科学家。1961年11月生于陕西省蒲城县。1987年获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学位。王中林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和纳米科学研究。他在纳米材料可控生长、表征和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多项有国际重要影响力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他的主要学术成就为:1.纳米能源技术。王中林研究小组2006年发明了纳米发电机,2007年成功研发出由超声波驱动的可独立工作的直流纳米发电机,2008年研发出可以利用衣料来实现发电的“发电衣”的原型发电机。纳米发电机研究已成为国际纳米科技在微型能源研究领域的热点。2.氧化锌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生长机理和应用。他长期进行氧化锌纳米结构的研究,使得氧化锌成为除碳纳米管和硅纳米线外纳米技术中又一重要材料体系。3.纳米传感器和新型器件的原理和应用。近来,王中林基于纳米级压电和半导体性能的巧妙耦合提出了纳米压电电子学(nanopiezotronics)的概念,即利用压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场来调制和控制载流子运动的原理来制造新型的器件,首次制造出压电场效应三级管,压电二极管。王中林发表了600篇期刊学术论文,45篇书章节,28项美国和中国专利,4本专著和20本编辑书籍及会议文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