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东(Xiaodong Wang)
美国国籍,生物学家。1963年出生于湖北省武汉市,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获得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王晓东主要贡献是在细胞凋亡研究中做出一系列开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成果。细胞凋亡是在发育,生理和病理过程中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命现象,此前人们对凋亡的了解仅局限于细胞学和遗传学层面。在低等动物发现和凋亡相关的一些基因的有关工作曾获Nobel奖,但这些基因如何导致凋亡是不清楚的。他创造性地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和技术,揭示了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凋亡通路,首次发现并阐明了线粒体作为凋亡控制中心的分子机理,把细胞凋亡由线粒体的上游调节和下游执行通路连接起来;并彻底改变了一直以来对于线粒体提供能量和代谢场所的传统认识,也是对半个世纪以来认为细胞内主要的细胞器及其功能已被发现的最大颠覆。这不仅是细胞生物学中一个概念性的转变,对进化、发育等基本生命活动的认识,以及重大疾病如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和治疗都有重大意义。当今对哺乳类细胞凋亡生化通路的认识大多数来自王晓东的实验室。10年前王晓东在中国建立了崭新体制的北生所,近年来回国任全职所长。...
-
迈克·沃特曼(Michael S. Waterman)
美国国籍,计算生物学家。1942年6月生于美国。1969年获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 迈克·沃特曼是计算生物学奠基人之一,他致力于将数学、统计、计算机科学应用于分子生物学问题中,开辟了多个重要研究方向。他与Smith发展的Smith-Waterman算法奠定了生物信息学算法的基础,他与Lander发展的生物序列映射数学模型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理论基石,他与Pevzner发展的欧拉图组装方法是新一代测序中所有大规模短序列拼装算法的基础,他的工作在数学界和计算机界也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序列比对是研究核酸和蛋白质序列中的最基本任务,在生物学多个领域有重要应用。他在早期为这一领域奠定了坚实、严格的理论基础。序列数据库搜索的核心是发现两个序列中最相近的片断,Smith-Waterman(S-W)算法实现了二项式复杂度,之后扩展为寻找k个无交叠的比对片断,成为生物序列比对算法的经典和基础,被绝大多数生物信息数据库采用。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个关键是对未知基因组进行随机采样后通过读段...
-
王小凡(Xiao-Fan Wang)
男,美国国籍,癌症生物学家。1955年5月出生于新疆。1986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学位。现任杜克大学DonaldandElizabethCooke终身讲席教授。他在细胞信号转导、DNA损伤与修复、肿瘤微环境等多个癌症相关的领域均有重要发现。他首先克隆了在癌症发生和生物发育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I型和II型受体,两篇论文分别发表在《Cell》杂志上,是TGF-β研究领域极为重要的发现,对TGF-β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对TGF-β及其介导的下游信号通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现多个重要的调控因子及其相关机制,包括近期发现特定的microRNA分子和分泌蛋白作为TGF-β信号转导的中间载体而影响肿瘤微环境的分子机制。先后发表了130多篇论文,其中在《Cell》、《Nature》、《Science》、《PNAS》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20余篇,总被引用16000余次。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小凡从2006年起担任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ofBiologicalChemistry副主编,是该期刊百余年来的第一位亚裔副主编。他介绍和推荐了几十位中国科技界领...
-
西蒙·怀特(Simon D.M. White)
英国籍,天体物理学家。1951年出生。1977年获剑桥大学博士。西蒙•怀特教授是利用数值模拟探索宇宙结构演化的先驱,对理解星系形成中的物理过程有很大的贡献。他引领建立了现在被认为是宇宙结构演化的标准模型,特别是证实了冷暗物质在驱动宇宙演化中扮演着主导角色。在过去十年里,他带领的团队一直保持并更新宇宙结构形成最大数值模拟的记录,并由此精细刻画了星系和暗物质晕的内部结构。西蒙•怀特首次提出了目前基于星系形成等级成团的星系形成理论,并在发展探索星系形成过程半解析的唯像模型中扮演了领导角色。 在他的职业生涯中,西蒙•怀特教授一共发表了近500篇学术论文,具有逾80000次的引用,是世界上他引最高的天文学家之一。他因此被遴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等。他获得了众多奖项,包括美国天文学会颁发的Warner奖、Brouwer奖、英国皇家物理学会和德国物理学会联合授予的Born奖、以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最高金奖。由于他在冷暗物质理论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他被授予2011年度宇宙学领域的最高奖Gruber奖。 西蒙•怀特教授是最早与中国天文界开展学术交流的外...
-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 Wilczek)
弗朗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美国国籍,理论物理学家。1951年5月出生于美国纽约。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99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0年当选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2007年当选为波兰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维尔切克教授在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和粒子物理等多个研究领域均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73年,他与DavidGross共同提出的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变强的渐进自由理论,成为粒子物理学理论基石;1978年,他与StevenWeinberg共同提出Peccei–Quinn对称性自发破缺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粒子——轴子,1983年他提出轴子作为冷暗物质粒子的候选对象,1987年,他又进一步提出在拓扑绝缘体中发现轴子的可能;1982年,他研究介于费米子与玻色子之间的准粒子——任意子,并于2020年在实验中被观测到,任意子可以为拓扑量子计算提供基础;2012年,他提出时间晶体的设想,并在2016年得到实验验证。因...
-
托斯登.威塞尔(Torsten N. Wiesel)
-
吴耀祖(Theodore Yao-Tsu WU)
流体力学家。美国国籍。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生于中国常州。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系。1948年获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他是美国工程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吴耀祖教授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的教学和研究。解决了有限翼展水翼的绕流问题,创建了含自由流线的空泡流理论,从而推动了水翼的应用。发展了低雷诺数流体力学的理论,对于Oseen流和Stokes流建立了系统的奇点解,开创了解决微生物浮游问题的新方法。此外,在船舶水动力学和海岸水动力学方面也有颇多建树。曾荣获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并担任著名期刊主编等。吴耀祖教授对促进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很高的热情。多次访问过我国的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多所大学的荣誉教授等。曾应邀到中国科学院力学所和中国科技大学系统讲学,促进了水动力学科研的发展。此外,还积极帮助我国学术机构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培养高级科研人才的渠道。200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伊塔玛尔·威尔纳(Itamar Willner)
伊塔玛尔•威尔纳(ItamarWillner),以色列国籍,1947年1月出生于罗马尼亚。1978年获得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2002年当选为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威尔纳教授是生物大分子及纳米功能自组装研究领域国际著名学者。他运用DNA、蛋白等生物大分子,结合金属纳米颗粒,创新构建了一系列生物/纳米功能自组装体系,如DNA分子机器、逻辑门、杂化及多层级组装体等。基于上述功能组装体,他开拓系列生物纳米催化新方法,提出“核酸适配酶”(Nucleoapzymes)新概念,大幅提升了模拟生物酶催化的效率与特异选择性。同时,探索了纳米组装体在生物光电传感、智能响应软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并作出杰出贡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他于近期发展了“DNA动态网络”这一系统化学新理念,进而构建人工光合成/光保护新颖体系并系统研究了相应能量耗散机制,为深入研究生命过程中生物大分子非平衡组装行为及潜在应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与有力工具。至今为...
-
谢晓亮(Xiaoliang Xie)
男,美国国籍,生物物理化学家。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1990年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Mallinckrodt终身讲席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BIOPIC)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谢晓亮是单分子酶学的创始人、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和单细胞基因组学的开拓者。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谢晓亮的研究涉及三个方向。基础研究领域:单分子酶学、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基因表达和调控;技术发展领域:单分子成像、单细胞基因组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DNA测序;医学应用领域:体外受精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与诊断。1998年谢晓亮团队首次利用荧光显微镜实时观察单个酶蛋白分子的催化循环过程,这项工作被学术界认为是单分子酶学的里程碑,不但是单分子DNA测序技术的基础,而且引领一系列生物物理及分子生物学的新发现。1999年和2008年谢晓亮团队开发了相干拉曼显微成像技术,这项创新性成就可在无标记的情况下利用分子振动频率观察到高清晰...
-
彼得.威力(Peter John Wyllie)
实验岩石学家。美国国籍。生于英国。1952年获英国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地质学与物理学学士学位,1958年获该校地质学博士学位。1965-1982年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198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地质与行星科学系教授。1995-1999年任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联合会主席。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1),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84),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89)。威利教授长期从事高温高压下人工合成系统与自然界岩石系统的实验研究,有机地把实验岩石学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结合起来,探讨板块构造与岩浆成因,地球内深部过程与岩浆成因,与岩浆形成过程有关的成矿条件等并取得重要成就。近年来提供了有关地幔热柱的形成、壳幔物质的相互作用、花岗岩浆房内对流作用的可能性、碳酸岩岩浆形成机制、地幔交代作用等实验成果与理论模型。由他任委员会主席组织百余名著名学者讨论编写成的《固体地球科学与社会》(1993)一书,对固体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