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培东(Peidong Yang)
杨培东(PeidongYang),美国国籍,材料化学、纳光电子学和纳流体学家。1971年出生于江苏苏州市。1993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学士学位,1997年获得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任教,成为终身教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S.K.和AngelaChan主任教授,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始院长。2012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0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成人类所需的碳水化合物—人工光合作用研究历史悠久意义重大,是极具挑战性的化学问题。杨培东在人工光合作用、纳米激光器、光电纳米器件、纳米热电学、低维纳米组装等领域都作出了原创性杰出贡献,对21世纪纳米科技产生了重大影响,是国际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领域公认的卓越科学家。他提出了纳米生物人工光合作用系统新概念,构筑了由纳米线阵列和细菌组成的“人工树叶”,实现了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直接制备高附加值化学品(如乙酸和丁醇等),被NASA选择在太空做相关二氧化碳转换研究;发展了一...
-
丘成桐(Shing-Tung Yau)
数学家。美国国籍。生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1966-1969在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就读。1971年获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学位。1974-198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数学教授。1987年至今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获菲尔兹奖(1982)、克雷福德数学奖(1994),美国国家科学奖(1995)等。丘成桐教授解决了Calabi猜想,与R.Schoen合作解决了正质量猜想(或称Einstein猜想),与郑绍远合作解决了实Monge-Ampere方程的Dirichlet(边值)问题并对凸超曲面问题——Minkowski问题给以完整的证明。1994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
叶军(Jun Ye)
男,美国国籍,物理学家。1967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8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7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国家标准局高级研究员,科罗拉多大学教授,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叶军主要从事超冷原子-分子、精密测量、多体量子物理、激光技术等领域研究。主要成就如下:1.基于在超冷原子、相位稳定激光等领域的突破,发展了世界上最精确的原子钟,做出了许多世界首创的研究工作。首次提出中性原子态-不敏感光阱的方法,使原子的内部和外部自由度精确分离,为实现高精度原子光钟奠定基础。首次精密测量了光晶格中锶原子的光学频率,并建立锶原子光钟系统,在稳定性、可重复性和精确性三个关键参数均达到世界最高指标。发展了最稳定的激光并获得了最窄的激光光谱线宽,激光稳定性达到0.01Hz水平。开拓了进行光学频率远程比较和原子钟信号分发的光相位相干长程光纤网络研究。精确测量费米原子系统中的光钟频移;发现当多体系统的粒子数增加时,测量精度和准确性也同时提高;研究了多体量子自旋系统,自旋对称性及其对多体系统的影响;并将光钟精密测量用于物质的拓扑态性质研究。2.实现极性分...
-
安东·塞林格(Anton Zeilinger)
安东·塞林格(AntonZeilinger)男,奥地利籍,物理学家。1945年5月出生于奥地利。1971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现任奥地利科学院院长。1998年当选为奥地利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外籍院士;2011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01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安东?塞林格长期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是国际上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领域的先驱和重要开拓者。他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与合作者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中子、原子、大分子的量子干涉实验;实现了无局域性漏洞、无探测效率漏洞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提出并在实验中制备首个多粒子纠缠态(GHZ态),在量子力学基础检验和量子信息中起着关键作用。从量子物理基础检验出发,他和同事系统性地发展了多光子干涉度量学,并广泛应用于量子信息处理,包括:量子密集编码、隐形传态、纠缠交换、纠缠纯化、远距离量子通信、光量子计算和基于纠缠的成像等,其中1997年首次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工作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研究的开山之作。安东?塞林格教授迄今发...
-
理查德.N.杰尔(Richard Neil Zare)
-
杰曼诺夫(Efim Zelmanov)
杰曼诺夫(EfimZelmanov),美国国籍,数学家。1955年9月出生于俄罗斯。1980年获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副博士学位。现任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1994年获数学领域最高奖——菲尔兹奖,2001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杰曼诺夫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数学,早期研究约当(Jordan)代数。杰曼诺夫发展了约当代数的结构理论,成功把有限维约当代数的理论推广到无限维,完整解决了1938年约当、冯-诺伊曼和维纳提出的深刻问题。杰曼诺夫的工作“革命性地改变了约当代数的理论”,“彻底改变了整个领域”。 1983年杰曼诺夫对特征零李代数证明Engel恒等式隐含幂零性,解决了李理论的一大难题,证明中他使用了对称群的表示理论及与数学物理密切相关的李超代数的新理论,展现了他惊人的新思想。 杰曼诺夫在约当代数和李代数方面的工作已经确保他进入20世纪最伟大的代数学家之列。杰曼诺夫又解决了整个20世纪群论中最根本、最困难的问题即限制Burnside问题,这也是他获得菲尔兹奖(1994年)的工作。 另外,杰曼诺夫与Benkart证明的李代数坐标...
-
日列布佐夫(Gelii A. Zherebtcov)
日列布佐夫(GeliiA.Zherebtcov),俄罗斯国籍,空间物理学家。1938年9月出生于俄罗斯。现任俄罗斯科学院顾问,1992—2012年曾任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日地物理研究所(ISTP)所长。199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日列布佐夫教授在发表论文250余篇。在大气电离层研究方面,他领导建立了俄罗斯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系统,并在地球极地-高纬-中纬度地区布设测高仪系统,开展电离层物理过程、电离层-磁层相互作用,以及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探测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他开创了地球极区电离层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研究,以及高纬度地区无线电电波传播实验研究,对于地球空间的环境效应和卫星的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日列布佐夫教授带领ISTP开创了利用空间与对地遥感技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新领域,针对地球环境控制理论、太阳辐射与地球热平衡的关系、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火灾监测技术等,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的研究。
-
张翔(Xiang Zhang)
美国国籍,光电学家。1963年12月生于中国南京市。1996年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2012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张翔是光电信息材料和器件专家,是信息超构材料和表面等离激元光子学方向的开拓者之一。代表性工作有:自然界中材料的光学折射率都是正的,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负折射率材料但都失败了,张翔设计了银铝氧化物亚波长结构,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制备出具有光学负折射系数的三维材料,结束了有关负折射材料是否可能实现的争论(2008);将光的负折射原理推广到声学,第一次实现了具有负弹性模量的声学超构材料和器件,展示声波调控新方法;研制出世界第一块超透镜,两百多年来显微镜、望远镜到照相机成像都受衍射极限限制,张翔利用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研制出第一块超透镜,首次演示了突破光的衍射极限的成像效应(2005),这对后续发展的许多超衍射极限成像技术具有很要影响。他在微纳信息光子学方面的重要供献还包括:发展了等离子体光刻技术,成功刻写出纳米级电子电路;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等离元半导体激光器(2009);利用单层石墨烯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小的超宽带高速...
-
庄小威(Xiaowei Zhuang)
美国国籍,生物物理学家。1972年1月生于中国江苏。199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201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生物物理学。她在高分辨率光学成像、单分子荧光共振转移等光子学方法及其应用方面的开拓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领域的突破性进展。她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12600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2000次。 由阿贝确立的数百纳米空间分辨率的光学衍射极限制约了对亚细胞器精细结构的研究。2006年,庄小威实验室发明了基于单分子荧光检测的超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即随机光学重构显微术(STORM),并应用该方法实现三维超高分辨率成像。基于光化学机制,她的实验室合成了超亮的可光控的染料及具有最佳性能的荧光蛋白,将分辨率进一步推进到几纳米,比光学衍射极限高近两个量级。在此基础上也发展了活细胞快速三维高分辨荧光成像。这一系列技术发展使得荧光显微技术进入分子水平成像时代。全世界众多实验室采用了这些技术,而基于该技术的商用STORM显微镜已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
-
穆拉特·茹林诺夫(Murat Zhurinovich Zhurinov)
哈萨克斯坦国籍,电化学家。1941年12月生于前苏联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雷斯市。1981年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长(2003年至今)。1994年当选为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穆拉特·茹林诺夫的研究领域为电化学。他通过研究不同来源的有机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开发了一系列电化学药物合成方法,并基于天然化合物以电化学方法合成了具有药理活性的物质,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等,优化电离电解过程,计算药理,解决许多重要理论和技术问题。他首次利用现代电流电压、光谱及量子化学阐述了均一电化学反应的机理。利用相关技术建立了阿片酸、柏青卡品、蚜碱衍生物、沙索林、茄碱等产品的电合成装置。茹林诺夫带领团队研发了生产超细纳米晶金属粉末的电化学方法,其中生产铜粉的电化学方法被命名为巴耶绍夫-茹林诺夫法(编号1441833,1989)。他也因此被授予“苏联发明家”勋章。 通常认为,钛、铝等属于电化学不溶金属。而茹林诺夫院士及其团队发现上述金属电解后可自动溶解,他首次发现了钛电极(或其他容易钝化金属)在关闭电源的阳极后将继续溶解的现象。他指导团队开发了流块电极经频率交流电在直流电解槽中处理污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