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大一
何大一博士是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的创立者,科学理事及首席执行官。该中心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医学研究所;同时,他是洛克菲勒大学的艾琳戴蒙德教授(IreneDiamondProfessor)。何大一博士分别从加州理工大学(1974年)和哈佛医学院(1978年)获得学位。其后,他分别在雪松西奈医学中心/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1978年至1982年)与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1982年至1985年)接受内科医学与传染病的临床训练。26年来,何大一博士一直走在艾滋病研究的最前沿,发表了350多篇论文。他的细致研究始于1994年,揭开了艾滋病病毒在体内复制的动态性,从而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这一可怕疾病的基本认识(《自然》1995;《科学》1996)。这一认识让何大一博士倡导抗逆转录病毒联合疗法(《新英格兰医学期刊》;《科学》1996)实现了对人体内艾滋病病毒前所未有的控制(《自然》1997)。1996年以来,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死亡率已经下降了6倍多,同时国际社会采取巨大努力,将这一拯救生命的疗法提供给发展中国家几百万名艾滋病患者。这项攻克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瘟疫的主要...
-
藤岛昭
藤岛昭教授,1942年生于日本东京,致力于研究半导体电化学。2009年,藤岛昭教授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不久前,他接受一项新的职位,担任东京理科大学校长。1971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化学专业博士学位。在东京大学,他发现水可以通过光电化学方式,经TiO2电极照射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他在神奈川大学任教四年,后到东京大学任教,并于1986年取得教授职称;其研究领域也扩展到更大的范围,包括光与无机材料及有机材料的相互关系。他于1990年开始研究基于二氧化钛的光催化自洁涂料。他认识到太阳光中少量的紫外线辐射可以被有效利用,通过充分氧化的以氧为基础的自由基作用,用于自洁与自消毒。藤岛昭教授对光诱导的亲水性的相关现象进行研究,在此种现象中,紫外光会导致TiO2表面具有超亲水性。藤岛昭教授依然对光催化基础研究和应用,以及光诱导亲水性保持浓厚兴趣,同时也热衷于开发新材料,包括带有光功能性质的纳米结构材料。藤岛昭教授已经发表了750多篇原始论文,440篇综述文章,拥有280项专利。他最近所获得的奖项包括HeinzGerischer奖(电化学学会欧洲分会,2003),紫绶带勋章(2003),...
-
亚历克·布鲁斯
亚历克·布鲁斯教授生于1938年,自2001年起任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被选为澳大利亚技术科学院和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布鲁斯教授在60年代初研制出当时世界上最早的纳米结构(50纳米宽的gold-palladiumwires),从60年代起领导科研小组从事将electronandphotonoptics技术运用到数据应用和存储上。1980年,负责IBM大型计算机主机高速电子运算的研发工作。由于他在科研和教育工作方面所做出的贡献,1998年被英国王室授予贵族爵位;2004年被授予勋爵。同年被选举为英国上院科技委员会主席。他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84年,布鲁斯教授回到剑桥大学任电机工程系教授,1996年任剑桥大学校长。他曾任职于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理事会(EPSRC),首相科技委员会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纳米技术专业委员会。
-
大村智
大村智教授生于1935年,先后被评定为日本学士院院士、美国以及法国科学院的院士。大村智教授建立起了许多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创性方法,发现了超过130种结构类型、330种新的活性化合物。其中,avermectin等16种化合物已经作为人类的治疗药物、兽药或者农用化学药物在全球得到了广泛使用,创造了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Ivermectin自1983年作为在全球兽药中最畅销的药物一直保持至今,1988年起在WHO的指导下,用以彻底防治盘尾丝虫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3年,先后将56.4million人群从失明的危险中挽救出来。他深入研究了许多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分析了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及功能,搞清了avermectin生合成中包括的17种基因,完成了生产菌Streptomycesavermitilis的全基因谱分析,成为在基因水平上阐述微生物二次代谢产物的重大成就。他还率先在全球通过基因整合,合成了第一个杂交抗生素mederrhodins-A和-B(1985)。迄今已经发表了800篇科学论文,编辑了7本专著,参编了30部其它书籍。大村智教授获得了全球主要发达...
-
刘锦川
刘锦川,美国籍,1937年10月出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美国橡树岭国家研究院资深院士、金属与陶瓷部合金行为与设计组组长。刘锦川博士主要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先进金属材料的研究工作,在金属间化合物、贵金属合金设计和大块金属玻璃材料等领域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国际材料界具有重要影响的杰出科学家。他共发表学术论文344篇,编辑国际学术刊物20本,主编国际科学期刊4本,获得美国专利25项。他获得2001年美国冶金材料期刊金质奖章、1998年布朗大学杰出校友金质奖章、1988年美国总统奖之一劳伦斯奖、1980年国际贵金属学会首届亨利阿尔博特奖等重大奖励。
-
尤里·古里亚耶夫
尤里·古里亚耶夫教授生于1935年,是固态物理学、信息、电子和无线电物理学领域的专家。他是声电子学、自旋波电子学、声子光学和生物医学电子学的开拓者之一,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原创性贡献,如发现“古里亚耶-布鲁斯坦波”,在仪器制造等应用领域有创新,近年来又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微-纳电子学,研制出新的工艺。出版著作4部,论文400多篇,获60多项专利。他的成果曾获苏、俄和欧洲物理学会多项奖励。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威廉·沃尔夫
威廉·沃尔夫教授生于1939年,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是5个专业学会会员(ACM,IEEE,AAAS,IEC,AWIS)。他是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研究的带头人,致力于高性能计算、主动通信、程序语言、编译系统、操作系统及计算机架构的研发。威廉·沃尔夫教授发表了一百多篇论文和技术报告,论著3本。持有两项美国专利,辅导了25名计算机专业博士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沃尔夫教授曾任美国国家工程院院长。他曾任美国科学基金主任助理,弗吉尼亚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Tartan实验室创建人兼总裁。
-
黄锷
黄锷教授生于1937年,2000年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黄锷教授于1967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体力学和数学系的博士学位。黄锷博士的主要贡献是他所发明的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Transform)是“NASA历史上在应用数学方面最重要的发现之一”;黄锷教授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因为他“在分析非线性随机信号方面的杰出贡献以及在工程,生物和其他学科中广泛的数学应用”。他获得“美国服务贡献奖”的主要贡献是他“在检测和完善NASA航天飞机,防震建筑,桥梁,潜艇,医药和其他方面的先驱性工作”。黄锷博士三次获得“NASA杰出太空奖(NASAExceptionalSpaceActAward,1998,2002,2003)”。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
郭位
郭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及校杰出教授,目前担任IEEETransactionsonReliability主编。郭教授于2000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后又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他同时也是国际品管学管学院(IAQ)院士,国际工业工程学(IIE)会员、美国品管学会(ASQ)会员、运筹学和管理学研究协会(INFORMS)、美国标准协会(ASA)及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院士。1980年从堪萨斯州立大学取得工程学博士学位,1972年从台湾国立清华大学获得核子工程学学士学位。其早期著作「可靠性最优化设计」是可靠性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郭教授的学术贡献在于针对现代化的电子系统进行可靠度的衡量、推估及模式化作业,期望能在兼顾基础研究与实务应用的考量下达到系统最佳化的设计。他为电子早衰期研究的先驱,近年并在纳米可靠性研究上获得突破性进展。他最近的研究方向包括微电子产品可靠度设计的评估与具备软件系统可靠度/维修性的设计。至目前为止,郭教授主持或共同主持了超过一仟万美元的研究计划案。这些竞争激烈的研究案其经费来自国家科学基金(NSF)、军队研究办公室(ARO...
-
奥德马格努斯·福尔廷森
奥德马格努斯·福尔廷森教授,1944年出生于挪威斯塔万格。目前,弗尔蒂森担任伦敦大学学院的客座教授。福尔廷森担任国际船模试验水池会议五个委员会及国际船舶结构委员会下三个委员会的成员或主席。福尔廷森是诸多国际会议的创办人,包括快速海运国际会议(FAST),并担任某些国际会议的组委会主席。福尔廷森当选为挪威技术科学学院,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挪威皇家科学与文学协会院士,同时是美国国家工程院以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68年,获得挪威卑尔根大学应用数学理学硕士学位;1971年,获得密歇根大学造船及海洋工程博士学位。福尔廷森带过48名博士生;发表310多篇科学论文,撰写了三部教材,并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分别为《海上船舶和海上荷载结构》(1990),《海上高速船水动力学》(2005)和《晃动》(2009)。《晃荡》为福尔廷森与A.N.蒂姆卡哈合著。他还举办过多次主旨讲座。福尔廷森的研究方向是海洋水动力学,以及水流是如何对船舶行为与海洋结构物产生影响。他在船舶水动力学的所有经典学科的范畴(阻力、推进,机动及适航性)开展研究,解决应用问题,如水产养殖场与水下悬浮隧道。福尔廷森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