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伦·托马斯·戴格尔
戴格尔院士目前就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是‘OneWaterSolutions’有限责任公司的总裁及创始人,是美国注册工程师(PE)及美国环境工程学会(AAEES)认证环境工程师(BCEE)。他还被评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ASCE)杰出会士,国际水协会(IWA)杰出会士,美国水环境联盟(WEF)会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等。戴格尔院士先后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环境工程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戴格尔院士是世界公认的水处理专家,尤其在污水处理方面。他致力于通过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的结合,推动全球水务行业的发展。他的研究以“全水(OneWater)”和“资源回收(ResourceRecovery)”为核心理念,聚焦城市水资源高级管理。戴格尔院士在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主要包括:(1)分离器工艺的开发与设计,用以活性污泥膨胀控制;(2)污水中营养物质的生物去除(脱氮除磷)技术,包括传统异养反硝化、自养硝化及新型自养反硝化(厌氧氨氧化)等过程的机理研究与工艺设计,以及污泥发酵产物用于提升生物除磷效果;(3)污水化学除磷技术,以及与生物除磷相互作用...
-
天野浩
天野教授现任名古屋大学未来材料与系统研究所教授。他当选为日本工程院院士(2015)、美国工程院院士(2016)。任LEDIA国际会议主席(2012-今)、化合物半导体国际会议地区技术主席(2013-今)。天野浩于1983年获得日本名古屋大学电子工程学士学位,1985年及1989年分别获得名古屋大学电气电子工程硕士及博士学位。天野教授是半导体领域国际著名学者,长期致力于氮化物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特别是氮化镓材料生长和器件制备研究。他开创了用MOCVD制备氮化镓基蓝光LED的技术,并首次成功实现了p型氮化镓,使蓝光PN结电注入发光成为可能,通过AlN低温缓冲层的引入,以及Mg掺杂和激活技术,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蓝光LED原型器件,开辟了成功的技术道路,极大推动了高电光转换效率蓝光LED的最终突破,带动了全球半导体照明的研究和开发,使半导体照明节能成为现实。他具有极高国际声誉和行业影响力,截至2020年1月,获发明专利授权32项,撰写专著27部,发表学术期刊论文617篇。鉴于天野教授发明了高效蓝光二极管,带来了明亮而节能的白色光源,他获得2014年诺贝尔物理奖。天野教授于2...
-
延斯·尼尔森
目前职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8-瑞典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生物与生物工程系教授2019-丹麦 诺和诺德生物创新研究院CEO教育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86丹麦丹麦技术大学化学工程硕士1989丹麦丹麦技术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博士1995丹麦丹麦技术大学技术博士(dr.techn)丹麦工程和技术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荣誉主要研究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延斯·尼尔森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代谢工程、工业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和系统生物学。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制以是改造酵母菌株来生产燃料、化学品、食品添加剂和药品。他的另一研究方向是利用人类代谢图谱的数学模型,来研究各种代谢性疾病的潜在机制,如肥胖症、糖尿病和癌症。延斯·尼尔森教授先后指导过100多名博士生和70多名博士后研究员。迄今为止他已发表论文700多篇,总引用超过70,000次(当前H因子为122),并撰写40多本著作。他是在代谢工程和工业生物技术...
-
约翰·劳赫德
约翰·劳赫德现为卡迪夫大学工程名誉教授。他还是英国工程技术学会的前主席(现为院士),英国皇家艺术院院士、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外籍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目前,他还是有25个国家参与的“创新使命部长级会议(MissionInnovation)”国际清洁能源研究倡议的主席。约翰·劳赫德先后获得伦敦帝国学院的机械工程学士学位和热传递工程硕士学位;随后获得基尔大学的工程理学博士学位。劳赫德教授的职业生涯始于英国通用电气公司(即GEC,后为通用电气阿尔斯通公司,现为阿尔斯通),他在此担任高级工程系统的热传递专家,为欧洲航天器开发了运行长达三十多年的主要热设计系统,并为用于电气网络和火车推进的大功率电力电子系统开发了热控制装置。随后,他还带领团队,开发了独特的硬件在环测试平台,该平台在三年内完成了对欧洲之星高速列车完整的联网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测试验证。作为阿尔斯通的研发总监,他将原本独立的两大工业集团的研发计划相整合,然后启动了修订计划,将重点放在欧洲和国际迅速变化的私有化能源和运输市场的新需求上。阿尔斯通独立后,他作为常驻巴黎的副总裁,创建并领导了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全新...
-
丛京生
丛京生教授目前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计算机系杰出校长讲席教授,同时也兼任该校电子工程系教授。目前是领域特定计算中心主任,以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体系结构、综合与技术实验室主任。丛教授于2000年因“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特别是在物理设计自动化、互联优化及FPGA集成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当选IEEEFellow,并于2008年因“在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重要贡献”当选ACMFellow。丛教授于2017年“因通过FPGA综合算法的创新,在专用可编程逻辑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丛京生教授1985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并于1987年和1990年分别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香宾校区计算机科学系硕士和博士学位。丛京生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子设计自动化、高能效计算与应用、可定制计算、以及高度可扩展算法。他在该领域发表了500多篇论文,其中包括15篇最佳论文奖和3篇十年最具影响力论文奖。丛教授因“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工艺映射方面所作的先驱性工作而对FPGA科研及工业界作出的重要贡献”获得了2011ACM/IEEEA.R...
-
雷夫·安德森
目前雷夫·安德森博士任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University)的功能基因组学方向与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AMUniversity)的动物基因组学方向教授,同时也作为客座教授任职于瑞典农业大学(SwedishUniversityofAgriculturalSciences)的动物分子遗传学方向。雷夫·安德森于斯德哥尔摩大学(StockholmUniversity)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其后获得瑞典农业大学(SwedishUniversityofAgriculturalSciences)的动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雷夫·安德森最重要的科学贡献在于他是第一个提出家养动物基因组学研究不仅在农业领域非常重要,还能够促进我们对基因型-表型之间关系深入了解的思想的学者,这是他在其研究生涯中一直成功践行的观点。这个学术思想引领实现了家养动物中决定多种表型的因果突变的发现。他的研究描述了顺式作用调控变异的重要性,结构变异是如何改变基因调控以及等位基因可能通过累计多个因果突变而进化等发现。这些假设已经通过细胞实验或转基因小鼠发现突变并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而实现。例如,一个位于I...
-
吉恩·雷迪
雷迪教授是德克萨斯AM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杰出教授,董事教授以及OscarS.Wyatt讲座教授。他担任过二十多种期刊的编委,并且还是另外三个期刊的主编。美国工程院院士(2015);印度工程院外籍院士(2015);加拿大工程院院士(2017);巴西工程院外籍院士(2017);西班牙皇家工程院院士(2019)。雷迪教授于1974年取得阿拉巴马大学亨茨维尔分校的工程力学博士学位。雷迪博士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应用数学和应用计算力学。他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三阶剪切变形和分层理论。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实用价值:它们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领域的研究和技术人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计算力学中的最小二乘有限元,它为求解牛顿流体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动提供了一个更为稳健的计算框架。这些成果已被Abaqus,NISA和HyperXtrude等软件所采用。最近,他的研究领域包括:(1)7、8和12参数壳理论及其有限元的开发;(2)非局部和非经典连续体力学。雷迪博士的科研成果丰富。他总共有650篇期刊论文及21部专著。他是ISI工程学高被引学者100强之一,WebofScience...
-
马克·梵·洛斯德莱特
马克·梵·洛斯德雷赫特是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环境生物技术教授,是国际水协(IWA)杰出会士。梵·洛斯德雷赫特教授是荷兰皇家科学院及工程院双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和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梵·洛斯德雷赫特教授毕业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硕士和博士,1978-1988)。在他的博士论文研究中,他创新性地将胶体表面化学理论引入到微生物学研究领域。马克非常擅长将复杂生物工程系统的基础科学研究与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相结合。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生物膜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生物脱氮、除磷理论和工艺,以及微生物胞内聚合物在生态学的作用。尤其重要的是,马克在国际上引领着很多污水处理新工艺的研发和资源可持续回收新理念的建立。他作为主要推动者实现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等新工艺在全球范围内工程化应用,开创性地实现了以污水和污泥为资源回收细菌胞外聚合物和蓝铁矿等高附加值产品,完成技术中试或工程化应用。梵·洛斯德雷赫特教授已发表论文800多篇(H因子151,GoogleScholar2020年5月数据),获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培养博士生65名。他先后获得了水研究领域的几项世界大奖:新加...
-
迈克尔·胡德
胡德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岩石碎裂,岩石力学,高压水射流、煤层气开发及矿业安全等领域,是囯际知名的技术研发及管理方面的专家及引领者。他于2002年当选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现为澳大利亚工程院矿物资源分会的共同主席。胡德教授分别于1971年和1973年于英国NewcastleuponTyne大学获得机械工程及采矿工程(荣誉)学士双学位,1978年从南非Witwatersrand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研究内容为:改善深层金矿开采的安全性及如何提高金矿开采生产率。他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BC)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发明了一种新型岩石切割技术。该技术具有取代传统采矿及土木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岩石爆破方法的潜能。由于技术的先进性,他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对该项技术成果进行商业推广应用。期间,他同时被加州政府聘请为“加州矿物废料排放风险评估”的专家组负责人。加州立法会采纳了他主写的报告的全部建议。这份报告现己成为加州矿物废料排放的法律基础。胡德教授也是美国LawrenceBerkeley国家实验室的研究项目“高浓度核废料处理可行性研究”的负责人。该研究项目为美国和瑞典政府的联合研...
-
菲利普·威瑟斯
菲利普·威瑟斯,英国工程材料学专家,现任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材料系教授、国家先进材料研究院首席科学家,也是英国历史上首位材料学皇家(Regius)教授,2005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2016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菲利普·威瑟斯分别于1985年、1989年取得剑桥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威瑟斯教授致力于先进工程材料的研发、表征和应用,主要科学成就包括:1)率先将原位中子衍射和X射线同步辐射技术应用于研究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失效行为,为探究材料内部的结构变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2)提出了一种检测材料微观残余应力的新方法,设计并搭建了世界上第一台用于中子衍射技术的应变检测装置。通过对残余应力的高精度量化,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其影响工程材料性能的规律;3)开拓了实验室级X射线四维成像技术(创建HenryMoseley表征中心),使得原位试验不再受限于大型科学装置,极大地提升了工程材料设计与开发的效率。此外,这项技术还被推广至生物、能源、地质等研究领域;4)开创性地提出了多模态关联成像(CorrelativeTomography)的概念,将X射线扫描与电子显微技术相结合,多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