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其利
刘其利,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参加银河系:银盘和疏散星团研讨会并发表精彩演讲。银河系的研究是当前天体物理的前沿,其中很多问题与星团和恒星的细致物理过程相关。恒星物理是天体物理的基础,在国内恒星物理界许多同行的支持参与下,我们加入了国际SONG计划的团队,并由中国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国际SONG计划网络平台的时域大视场多色测光观测计划,即50厘米双筒望远镜网络(50BiN)以开展银河系疏散星团和恒星物理研究。在积极推进中国SONG项目的同时,50BiN原型节点由西华师范大学投资,在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大力支持之下,SONG项目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测试运行。50BiN拟借此会议公开发布测试观测数据(50BiN-EDR)。LAMOST是当今国际上开展银河系研究的利器,其巡天数据覆盖了银河系从盘到高银纬的广大的天区。尤其在银盘附近的低银纬天区,LAMOST提供了研究银盘和疏散星团海量的数据。
-
赵明华
山东临邑人,博士,硕士导师。1990年于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取得学士学位,1993年取得自然地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取得人文地理学博士学位。自1993年起,在山东师范大学地理系担任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过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区域分析与规划等8门课程的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自2002年起指导硕士研究生,现正指导研究生10人。兼任学院科研秘书,山东省地理学会秘书长。
-
钱声邦
钱声邦,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参加银河系:银盘和疏散星团研讨会并发表精彩演讲。银河系的研究是当前天体物理的前沿,其中很多问题与星团和恒星的细致物理过程相关。恒星物理是天体物理的基础,在国内恒星物理界许多同行的支持参与下,我们加入了国际SONG计划的团队,并由中国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国际SONG计划网络平台的时域大视场多色测光观测计划,即50厘米双筒望远镜网络(50BiN)以开展银河系疏散星团和恒星物理研究。在积极推进中国SONG项目的同时,50BiN原型节点由西华师范大学投资,在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大力支持之下,SONG项目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完成了测试运行。50BiN拟借此会议公开发布测试观测数据(50BiN-EDR)。LAMOST是当今国际上开展银河系研究的利器,其巡天数据覆盖了银河系从盘到高银纬的广大的天区。尤其在银盘附近的低银纬天区,LAMOST提供了研究银盘和疏散星团海量的数据。
-
高雪松
高雪松,[中国香港]香港大学副教授。他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从英国华威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8年取得香港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香港教育学院任教。他的主要研究领域:语言政策研究、社会语言学、自主学习、学习策略、教师发展、高等教育。高雪松博士从2003年起至今发表了专著和编著四本,论文六十余篇,其中在SSCI重点刊物,如AppliedLinguistics,System,JournalofMultilingualandMulticulturalDevelopment,StudiesinHigherEducation,TESOLQuarterlyTheModernLanguageJournal,WorldEnglishes发表文章20余篇,内容涉及社会语言学、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教师发展研究、高等教育研究。他在国际学术界担任诸多职务,比如从2013年3月到12月(March,2013-December2013),担任System:An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TechnologyandAppliedLinguistics)(Elsevier,SSCI)的副主编,2014年1月至今,担任该期刊的共同主编.
-
龚启圣
龚启圣,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参加了第三届量化历史讲习班并参与了演讲。会议内容:北京大学量化历史研究所(筹)由国家“”学者、耶鲁大学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特聘教授陈志武与两校教授联合创建,强调以市场化发展为线索,以量化方法为基本手段,探讨中国以及其它社会的历史演变规律,包括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价值等体系是如何因市场的发展而变迁,注重培养中国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历史研究的领军人才。
-
刘忠
刘忠,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副台长,从事天体物理专业天文仪器与方法专业。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入选“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入选项目是“湍流介质的光学特性及高分辨像复原研究”,2001年获得后续资助。刘忠研究员在天文仪器和方法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开发研制了多套用于医疗、公安和其他部门的图像处理和监控系统,这些成果填补了国家和地方的空白,均已应用于天文和其他领域。[2] 已培养了3名硕士,尚有3名博士研究生和4名硕士研究生在读。团队(云南天文台光电实验室)建设得到迅速发展,现有20多名科技人员,其中包括2名研究员和5名副研究员,已发展为光、机、电相结合的高技术研究和应用团队。
-
巨秉刚
巨秉刚,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高级工程师。参加第十届张衡学术研讨会—分子云与恒星形成2015并发表精彩演讲。本次会议的科学内容主要包括:分子云的结构、物理性质与运动学特性,分子云与恒星形成,分子云与银河系结构,分子云与天体剧烈活动(超新星、HII),分子云与恒星晚期演化,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射电仪器研发等。分子云与恒星形成是当今天体物理学一个活跃的分支,它对其它学科领域如宇宙学、星系形成与演化、银河系结构以及行星系统的形成等都有非常重要影响。
-
丁圆
丁圆,就职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教授一职。丁圆2015年10月16日,丁圆受邀参加了由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在北京朝阳区东三环北路29号主办的《2015SMART国际度假地产开发、设计、运营与投融资大会》2016年01月09日,丁圆受邀参加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应用技术大学设计学科联盟成立暨教学资源建设研讨会》
-
Charlie
Charlie,就职于PrincetonUniversity,现任普林斯顿大学一职。Charlie2016年07月18日,Charlie受邀参加了由康奈尔大学中美文化交流协会(CUCEA)在昌平区王府街11号主办的《2016常春藤领袖峰会(ILLC2016)》
-
王天蓉
王天蓉,就职于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现任科研员一职。王天蓉2016年01月08日,王天蓉受邀参加了由中国数课教育研究院主办的《首届数课教育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