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omasTursz
ThomasTursz,就职于法国古斯塔夫研究所,现任教授、名誉所长一职。ThomasTursz2015年05月15日,ThomasTursz受邀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在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主办的《第八届世界癌症2015年大会》2015年05月15日,ThomasTursz受邀参加了由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在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主办的《2015第八届世界癌症大会(WCC)》
-
史跃年
1983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同年考取国家教育部的CUSBEA赴美留学项目。1989年获得美国Dartmouth医学院生物化学博士(PhD)。从1993开始在纽约AlbertEinsteinCollegeofMedicine和LongIslandJewishMedicalCenter先后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期间领导了12项美国NIH和国防部(DOD)的肿瘤研究项目。2011回国,担任江苏省临床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史博士在新药开发和医疗技术创新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创建了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并参与多个临床试验的设计和运作,作为深圳昂瑞OcoVent的共同创始人和CEO,史博士负责协调运作全球资源,推进临床试验和中国CFDA的报批。
-
AlexanderV.Prokhorov
AlexanderV.Prokhorov,就职于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现任癌症预防与人口科学部门主任一职。AlexanderV.Prokhorov2015年05月15日,AlexanderV.Prokhorov受邀参加了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在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主办的《第八届世界癌症2015年大会》2015年05月15日,AlexanderV.Prokhorov受邀参加了由百奥泰国际会议(大连)有限公司在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主办的《2015第八届世界癌症大会(WCC)》
-
傅启华
2004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上海血液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11月~2008年7月在美国UniversityofNotreDame化学与生物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局级以上科研项目1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10多项;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SCI收录论文30多篇。2009年入选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2011年入选上海市卫生局新百人计划。主要从事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与发病机制研究。
-
琚文胜
琚文胜,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曾参与策划、组织深化医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医患双方互体验、卫生摄影走基层、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评选、京城好医生评选等北京地区卫生行业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北京市卫生宣传中心承担着卫生科普知识传播、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卫生动态政策宣传等职责。中心每年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赛、「杏林杯」电视片汇映、院报展评等活动是北京地区卫生领域年度传播盛会和交流提升平台。
-
王俊
王俊,碳云智能创始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曾任华大基因CEO,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香港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10月27日,其创业的公司“碳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正式成立。其研究涉及基因组学等组学,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所涉及的科学问题,包括“什么是基因?各种进化压力下在物种、个体、细胞水平上基因是如何进化的?”、“人体基因与复杂性表型的关联?包括复杂性疾病,癌症,农业动植物性状”、“人体共生微生物和健康的关联?”、“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数据库:基因组包括组装、注释、比较、多态性、表达、表观遗传、调控和进化在内的各种数据分析、工具和数据库开发。”王俊1992年进北大读本科,97年本科毕业,被保送攻读北京大学人工生命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又继续在北大攻读博士学位。本科时,他就辅修计算机、人工智能。1999年春,我国承担1%的人类基因测定时,我国开始承担1%的人类基因测序任务,急需既有生物学背景,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王俊在硕博期间很自然地被派去参加此项工作的研究,从此他开始与生物信息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承担了中国部分的数据分析工作。随后于2001年,在中国籼稻基因组计划中负责生物信息学分析部分。2003年初,王俊教授作为"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在短时间内完成了四株与“SARS”密切相关的冠状病毒基因组解码工作。同时进行了“非典型性肺炎”早期诊断的科研攻关,以最快的速度将30万份“免疫检测试剂盒”免费送到了防治SARS的第一线。在这场同疫病的斗争中,拿起科学技术这个重要的武器,坚守在第一线,为SARS的防治工作作出了贡献。王俊教授还组织实施了家蚕、家猪基因组计划与家鸡多态性图谱计划,发展了多个包括组装、比对、注释在内的软件算法,建立了多个数据库,以上这些科研项目成果发表于“Nature”,“Science”,“NatureReviewGenetics”,“PLoSBiology”,“PlantCell”,“GenomeResearch”,“NucleicAcidsResearch”等世界顶尖杂志。王俊自1999年研究生阶段开始,一直从事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研究,在专业期刊上共发表三百余篇论文,第一作者篇或通讯作者百余篇。其中在Science
-
沈晔
沈晔,男,主任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职:中华眼科学会眼视光学组委员,浙江省防盲指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医用光学和仪器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眼镜光学标准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1984年8月毕业,2002年6月获浙江大学眼科学医学博士学位。眼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眼科临床研究30年。擅长近视研究、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及角膜移植手术,在亚洲首先开展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国际国内领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本,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眼科学》副主编,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课题10项。多次获得省级厅级科技奖。在亚洲、国内首先开展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
-
郭向阳
郭向阳,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麻醉科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麻醉学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麻醉学会心血管麻醉专业组委员,中华麻醉学会危重病麻醉专业组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专家,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中华医学会科普及工作人才库专家,北京医学会医疗技术准入评价专家库专家,《Anesthesia&Analgesia》中文版编委,《BritishJournalofAnesthesia》中文版编委兼秘书,《中华麻醉学杂志》英文编辑及通讯编委,《健康世界杂志》编委,《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常务编委,《麻醉与监护论坛杂志》编委。于1999.12-2000.12在英国剑桥大学心血管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参加编写著作10部。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2项,卫生部行业基金子课题2项。完成国家教委、人事部重点基金、杨森科学基金及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基金资助课题共7项。
-
柴象飞
柴象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全球顶尖机构从事多年医学影像科研。自从回国后,柴象飞希望将国外20余年的成熟经验带入国内,通过构建汇医慧影智慧影像云平台,患者的影像资源得以永久保存,并有针对性的授权给会诊医师及患者本人,也为全球医疗一体化打下基础。并且一直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挖掘医疗影像价值上,时刻走在行业的前沿。2017年4月受邀参加“新科技•划时代峰会”,并获此中国人工智能创业领军人物荣誉。柴象飞表明,人工智能深入医疗产业想解决的根本问题:1、对患者来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根本性问题。2、对医生来说:缩短好医生的培养时间,提高诊断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对普通人来说:普通百姓自己可以做健康管理,提高疾病自治。4、对医疗整体上来说:解决当前医患资源问题,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大病恶病的诊断效率以及早发现早治疗。
-
Eric Risser
2009年5月,EricRisser担任副总裁,负责业务发展。在加入Macro之前,从2003年到2009年,他担任高级主管的位置,负责强生制药集团(Johnson&Johnson)业务发展。加入Johnson&Johnson之前,在美国和欧洲,他开始并建立咨询服务,面向新兴生命科学公司。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他在担任风险资本和投资银行职位。他拥有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的MBA和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学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