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晓东教授
陈晓东,主任医师,教授,骨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髋关节外科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保髋学组组长,全国创伤学组委员,上海市关节外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骨科质量控制中心委员,国际内固定学会(AO/ASIF)讲师(中国区)。上海市杨浦区医学分会骨科专业组组长。《中华手外科杂志》、《解剖与临床》等杂志编委。中华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骨科杂志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等通讯编委。擅长髋关节畸形(髋脱位、髋臼发育不良、髋内翻、髋外翻,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等)的诊治,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肿瘤的治疗,复杂关节创伤的处理,周围神经疾病诊治。曾师从顾玉东院士,擅长周围神经疾患的诊治,应用腔镜技术治疗周围神经卡压,取得良好效果。2002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随Waddell教授专门进修人工关节置换技术。2005年赴瑞士伯尔尼大学师从世界著名髋关节病学专家Ganz教授学习髋关节疾病的诊治。引进髋臼周围截骨术(Ganz截骨)治疗青少年以及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成为国内极少数能实施该手术的单位之一。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委、安徽省教委、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领先专业的分支课题以及新华医院院基金等科研课题多项。发表论文50篇(其中SCI论文15篇)。目前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市教委以及院基金等5项。曾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曾多次获得二医大与新华医院“优秀青年教师”、“新华医院先进工作者”以及新华医院“十佳优秀教师称号”。2005年入选新华医院“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后”。
-
应康
应康,安可济控股公司共同创始人、CEO、董事会主席,安可济控股公司(AccuragenHoldingsLimited)始创于2013年8月28日,是一家致力并专精于基因高通量测序及其在癌症精准治疗中应用,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卓越科技跨国公司。安可济公司研发总部位于美国硅谷的门罗帕克,与苹果、谷歌、斯坦福为邻,拥有世界一流的产学研队伍,自主研发和创建的Firefly™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中国市场总部设在上海,已建成一家医学检验所,配置了高标准基因扩增实验室和高通量测序平台。在国际风投的支持下,已累计投资约5000万美元。
-
杨华胜
杨华胜,男,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眼眶病与眼肿瘤科主任,现任卫生部眼科学重点实验室眼肿瘤眼眶病组副组长。擅长领域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十余年,主攻眼肿瘤和眼眶病专业,在眼眶病和眼肿瘤的诊治及眼整形和影像检查在眼科应用等方面有丰富经验;近来在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基础和临床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其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见解。科研成果已在中华和中国等核心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副主杨华胜编《现代眼肿瘤眼眶病学》;承担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1998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1998年获广东省南粤优秀研究生及曾宪梓奖学金一等奖。
-
赵明威
赵明威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兼学术秘书、专家会员、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等杂志编委。1988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90-1995年考入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师从张承芬教授攻读研究生学位,完成眼底病学基础理论、临床与科研训练并获博士学位。1997-1998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拜师国际著名眼底病学家StephenJRyan教授完成有关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的博士后研究。博士毕业后师从黎晓新教授从事玻璃体视网膜外科的临床与科研。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参研项目先后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壹、贰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贰等奖等;发表SCI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合作主编《视网膜色素上皮基础与临床》,《RETINA》第二分卷主译;《眼外伤与眼科急症处理》主译,《眼底病学》第二版副主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副主编。协助黎晓新教授主持眼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眼科学讨论式教学”获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壹等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方正奖教金。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0余年,主要从事眼底病临床诊疗,尤其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擅长眼底黄斑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各种类型视网膜脱离、眼后段外伤的诊断治疗;擅长眼底病激光光凝与PDT(光动力疗法)治疗;近年来在20G手法小切口玻璃体手术、PDT治疗中浆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并在国际著名眼底病学杂志RETINA上发表创新性论文,在首都临床特色项目资助下主持“PDT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多中心研究。近两年来提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策略并付诸临床实践,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2006年获北京地区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迄今为止,已完成各种眼底病激光光凝逾10000例,各种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近10000例,PDT治疗各种黄斑病2000余人次。主治病种包括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血管炎、视网膜或脉络膜血管瘤、各种黄斑病变(黄斑裂孔、黄斑变性、“中浆”、“中渗”等)、眼外伤、各种原因的玻璃体混浊或积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主要从事眼底病临床诊疗,尤其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擅长眼底黄斑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病、各
-
单鸿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放射学科主任、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兼任中山大学介入放射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影像系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影像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全国委员和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介入医学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放射学会常委兼介入学组组长;同时担任中华放射学会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等。
-
沈晔
沈晔,男,主任医师,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浙江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兼职:中华眼科学会眼视光学组委员,浙江省防盲指导小组副组长,全国医用光学和仪器标准委员会委员,全国眼镜光学标准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1984年8月毕业,2002年6月获浙江大学眼科学医学博士学位。眼科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从事眼科临床研究30年。擅长近视研究、屈光手术、白内障手术及角膜移植手术,在亚洲首先开展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国际国内领先。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5本,任国家卫生计生委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眼科学》副主编,主持和参加国家和省部课题10项。多次获得省级厅级科技奖。在亚洲、国内首先开展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矫正高度近视”手术。
-
琚文胜
琚文胜,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主任,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曾参与策划、组织深化医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医患双方互体验、卫生摄影走基层、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评选、京城好医生评选等北京地区卫生行业有影响力的宣传活动。北京市卫生宣传中心承担着卫生科普知识传播、卫生行业文化建设、卫生动态政策宣传等职责。中心每年举办的好新闻评选、摄影大赛、「杏林杯」电视片汇映、院报展评等活动是北京地区卫生领域年度传播盛会和交流提升平台。
-
王宁玲
一开始,王宁玲并没有想过会做律师,她的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为此,她远赴美国深造。但上帝似乎并没有给她做研发的天赋,这个半途而废的科学家在经历了短暂的纠结之后最终改行,她选择了法律。 现在的王宁玲是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下称飞翰)合伙人,常驻飞翰上海代表处,引导她进入这个领域的是柳沈律师事务所(下称柳沈所)。在去美国前,王宁玲曾在柳沈所工作了1年,主要在专业领域做支持性的工作。那时的王宁玲还怀揣着科学家的梦想,所以,她的身影很快出现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生物医疗工程专业的智博班, 2001年法学院毕业后,王宁玲就开始在飞翰的华盛顿DC总部做律师。离开中国13年后的2008年,王宁玲回到了上海,成为飞翰合伙人,常驻飞翰上海代表处,还曾参加2016第18届上海国际生物技术与医药研讨会。
-
柴象飞
柴象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在全球顶尖机构从事多年医学影像科研。自从回国后,柴象飞希望将国外20余年的成熟经验带入国内,通过构建汇医慧影智慧影像云平台,患者的影像资源得以永久保存,并有针对性的授权给会诊医师及患者本人,也为全球医疗一体化打下基础。并且一直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挖掘医疗影像价值上,时刻走在行业的前沿。2017年4月受邀参加“新科技•划时代峰会”,并获此中国人工智能创业领军人物荣誉。柴象飞表明,人工智能深入医疗产业想解决的根本问题:1、对患者来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根本性问题。2、对医生来说:缩短好医生的培养时间,提高诊断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3、对普通人来说:普通百姓自己可以做健康管理,提高疾病自治。4、对医疗整体上来说:解决当前医患资源问题,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效率和水平,提高大病恶病的诊断效率以及早发现早治疗。
-
王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