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虎威
刘虎威,男,北京理工大学分析化学博士,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978.10-1982.7北京理工大学,学士学位。1984.9-1990.7北京理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1990.8-1993.7北京大学化学系,讲师;1993.8-2001.7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5.9-1996.7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化学系,交流学者;1996.7-1997.3美国普渡大学化学系,BAS公司,交流学者;1999.9-2001.2法国南锡一大合作研究;2001.8-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
-
王坤正
-
-
杨晓光
杨晓光,就职于中国疾控中心,现任营养与健康所一职。杨晓光2016年01月15日,杨晓光受邀参加了由中国食品医药产业研究院主办的《新政下保健食品与特殊医用食品技术审评及临床营养研究应用交流会》2016年01月15日,杨晓光受邀参加了由中国健康食品协会主办的《新政下的保健食品与特殊医用食品技术审评及临床营养研究应用交流会》
-
曹雪涛
曹雪涛,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81年~1990年在第二军医大学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1990年~2010年于第二军医大学担任免疫学教研室讲师、教授、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兼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8月~2011年8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2015年11月至今,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3年当选德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从事天然免疫与免疫调节基础研究、免疫治疗应用研究。以通讯作者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Immunology、CancerCell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SCI他引6000余次。兼任亚大免疫学会联盟秘书长(2012-2015担任主席),创办《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并任主编,CellularandMolecularImmunology共同主编、任JournalofMolecularMedicine、GeneTherapy、CancerImmunologyResearch副主编,任Cell、AnnualReviewofImmunology、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ScienceAdvances、eLife、CellResearch等编委。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2003)、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军队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国家II类新药证书2个。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首届树兰医学奖成就奖、教育部专业学者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等。培养的12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
-
王沂峰
王沂峰,男,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生导师,原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原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党委书记,现调任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王沂峰教授1982年大学本科毕业,1986年考取华西医科大学妇科肿瘤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师从著名妇产科专家曹泽毅教授和江森教授。
-
林爱福
林爱福,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PI,浙江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浙江省特聘专家,浙江省“”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中组部“”(青年)引进人才。研究领域:研究集中在肿瘤与干细胞生物学领域,致力于包括非编码RNA在内的肿瘤信号转导、干细胞分化发育调控机理机制,以及肿瘤免疫治疗和干细胞转化医学应用研究。
-
李复兴
李复兴中国著名水专家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北京IDN生物技术研究所专家领域水资源;饮水供应;优质饮用水;分质供水;擅长领域:水营养和生理等方面原北京营养源研究所营养室主任,现任北京IDM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营养学研究。李复兴教授营养研究涉及领域较广。有关动物营养、食品营养、生物添加剂、氨基酸营养等方面译著近三百万字。从一九九二年开始从事水营养科学研究。李复兴教授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水退化”的科学理论及“健康水”系统概念,受到联合国高度重视。李复兴教授,著名的水营养学家、我国水生理科学的拓荒者。曾任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营养室主任,现任北京IDM(爱迪曼)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医促会健康饮用水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复兴教授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致力于水营养生理及健康饮用水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余篇,译有300多万字。在水方面的主要著作有《水,是药还是毒》、《好水在中国》、《水,被遗忘的营养物质》、《饮水的最好方式A+B》,主编《水与文化》高峰论坛集。
-
马琳
马琳,女,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皮肤与性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儿童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小儿皮肤病学组副组长,第一届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届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北京健康科普专家。任《中华皮肤科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及《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编委,《临床皮肤科杂志》及《JournalofMicrobiologyandAntimicrobials》审稿专家。曾留学澳大利亚1年(学习医院管理和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临床工作27年,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中国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主译《儿童皮肤病学》一部,副主编、副主译各一部,参加了10余部书的编写。近10年来,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教委中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基金、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等项目。获北京市卫生局2006年度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
朱建伟
朱建伟,男,博士,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组部“”特聘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细胞工程及抗体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筹)”负责人,首席科学家,全面主持抗体工程中心的运行和发展,从事生物技术药物的产业化研发工作。1987年毕业于中国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并获得博士学位。曾主持国家首批“863”重组蛋白药物的产业化平台项目,并先后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和美国国家卫生国立研究院(NIH)的生物药物实验室工作,回国前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物药物开发计划的技术运行总监。朱博士在美国Frederick国家癌症研究实验室工作的十六年中,共主管、主持领导了研发和生产团队对38个各类生物候选药物,2个天然候选药物的生产工艺可行性研究,工艺开发和优化,及工程放大产业化。其中15个候选药物处于生产工艺可行性研究或临床前药效研究,23个进入GMP生产以提供给早期临床I/II期的研究,1个进入临床III期。发表SCI学术论文20多篇,专利3项。近年来,朱博士在哺乳动物细胞重组蛋白表达、重组蛋白以及免疫毒素的生产工艺等方面发表了专著、综述和研究论文,具有丰富的生物药物研究、开发、产业化经验。
-
沈丹华
沈丹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长期从事临床外科病理诊断及相关的研究工作,擅长妇科及骨肿瘤病理诊断。在肿瘤的DNA图像分析、妇产科肿瘤细胞及分子遗传学研究中的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目前主持及参与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已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并参加了《诊断病理学》一书的编写工作及《阿克曼外科病理学》、《诊断外科病理学》、《外科病理鉴别诊断学》、《女性生殖道病理学》的翻译工作。兼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病理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妇科病理及细胞学会诊中心专家组成员,《国际妇科肿瘤杂志》中文版编委,《国际妇科肿瘤杂志》英文版审稿人,《中华病理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