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迅
许迅,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青年委员,全国眼底病学组副组长。卫生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华东区防盲培训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眼底病的诊断、治疗与研究。主要从事眼底病的诊断、治疗与研究。入选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计划及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计划等。多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教育部科技奖。目前负责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所带领的团队荣获2007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生平1960年生。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92年受医院委派赴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习,获硕士学位。毕业至今一直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工作。1994年起参加硕士生导师小组,1996年担任眼科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1997年起参加博士生导师小组。作为导师小组成员带教博士生和硕士生共7人。1996年起协助张皙教授开设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视网膜脱离手术学习班》并作为主讲教师之一。1998年破格晋升为主任医师。毕业至今17年一直工作在眼科第一线,基础扎实,刻苦好学,勇于创新,医德高尚。1990年起在张皙教授指导下独立开展玻璃体手术,现已胜任复杂的玻璃体手术,包括牵引性合并孔源性糖尿病性视网膜脱离和视网膜巨大裂孔等,效果良好。1990年起参加上海市卫生局资助课题“C3F8研制及临床应用”,负责实验研究部分。该课题于1995年分别获得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奖、联合国TIPS科技发明与创新之星奖。目前该项目已推广到全国近二百所医院眼科,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96年起负责上海市发展基金资助课题“PVR机理研究”,并已于1999年通过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鉴定。1999年开始又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AGE及受体参与糖网病机理及干预实验研究”,为攻克糖网病这一日益威胁国人视力的顽症尽最大努力。历年来,有4篇论文分获全国中青年眼科大会、《中华眼科杂志》、上海医学会、上海市眼科学会的优秀论文奖;“双环扎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获1999年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第2署名人);“后巩膜加压装置设计”获国家专利。是上海市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眼科组成员;《中华眼科杂志》特约审稿人;上海市青联第
-
赵家良
家良,1970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先后任主治医师、助理研究员、副主任医师,1994年4月晋升为主任医师,1994年5月起担任眼科副主任的工作。1989年11月至1993年12月以访问学者身份,先后在美国南加州大学Doheny眼科研究所和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进行眼科流行病学和青光眼的工作,在白内障与营养的关系、青光眼视网膜脉络膜循环方面作出了成绩。曾担任中国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亚洲眼科学会副主席。眼科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扎实,掌握眼科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吸收眼科的新知识和新科技成就并应用于实际工作。能独立处理眼科各种疑难病症及复杂的眼内外手术,如难度很大的滤帘切除术白内障囊外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术、复杂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78年以来,从事青光眼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在青光眼的防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深入地研究了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提出了早期诊断的方法,使一批还没有出现临床症状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提高了诊断率和治愈率。深入的研究了青光眼的视神经乳头改变,提高了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水平。对于难治的晚期青光眼,改进了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眼科首先建立了泪膜破碎时间的测定方法,提出了我国诊断干燥性角膜炎、结膜炎的指标,为我院干燥综合征的研究和临床作了大量的工作。除做好眼科医疗和青光眼的研究工作外,还积极从事眼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完成了“北京顺义县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西藏眼病研究”、“河南林县白内障研究”等六项中外合作的科研工作,为解决我国眼病的发生情况和防盲治盲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北京市顺义眼病流行病学调查”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西藏眼病研究”获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协会优秀论文奖。先后在国内外医学杂志发表论文27篇。
-
廖荣丰
廖荣丰,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学历。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安徽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八、第九、第十届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眼视光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临床眼科杂志》副主编,《实用防盲杂志》常务编委,《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中华眼视光与视觉科学杂志》编委。从事眼科临床工作26年。在眼表疾病、白内障、屈光手术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在疑难的角膜病、复杂白内障诊治方面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角膜屈光手术、光学性和治疗性角膜移植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多焦及调节人工晶体植入等手术。尤其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治疗高度近视填补了我省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获2007年度和2011年度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技术项目一等奖。连续4年在全国眼科年会做这一临床研究的专题报告。1998年赴荷兰皇家科学院眼科研究所进修3个月,学习角膜保存技术。将欧洲发达国家的先进保存角膜技术带回国内,在国内率先应用器官培养法保存角膜,并应用于临床。2006年和2007年,应用淮南和宿州捐献者捐献的角膜成功为双眼圆锥角膜患者陈某某和儿童角膜白斑患者朱某某进行了角膜移植手术,为患者恢复了视力,中央电视台4套曾连续跟踪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2001年9月至2003年1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眼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进行了视网膜视觉蛋白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和保护的有关研究。研究结果在美国《分子视觉》杂志发表。刻苦钻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认真负责,技术上精益求精。经过10余年的努力,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高端人工晶体植入、复杂白内障手术、复杂角膜病的诊治、眼屈光手术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作为科主任,带领全科很好地完成了科室的各项临床指标。全身心投入临床工作,每年诊治门诊病人约5000人次,开展三、四类手术1000余台。在省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是中华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委员,在全国眼科界有一定知名度。由于较高的临床诊断水平和精湛的手术技能,经常受到县、市医院眼科的邀请,帮助解决复杂疑难病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近几年,接受市、县级医院转诊病例近百例,重症疑难病例数十例。2011年,蚌埠市一院转诊1例白内障术后3个月患者。由于当地手术
-
钱江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67年出生,1990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1995年获眼科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科教科长、眼科主任助理,中华医学会眼眶专科医生,上海市残疾人康复专家组成员,眼科211学科建设负责人之一。钱江医生自1995年在我国较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拥有数千例显微手术经验,尤其擅长于浅前房、小瞳孔、恶性青光眼等疑难、复杂白内障的显微手术。同时,钱江医生还是我院眼肿瘤、眼眶病学科组负责人,将整形技术全面地应用于眼睑肿瘤的手术中,为眼眶肿瘤患者个性化手术方案。对既往无法治疗的甲状腺相关眼病进行了深入研究,因人而异地予以治疗。钱江医生曾获上海市银蛇奖提名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承担复旦青年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基金、浦东张江高新技术园区合作基金等课题的研究。
-
魏文斌
魏文斌,男,主任医师,教授,眼科中心主任,眼底组。1965年4月出生,1986年7月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系。中共党员,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现任首席专家,首都医科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北京同仁医院学术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亚洲神经眼科学会会员,中共党员,第七,八,九届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第六,七,八届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常委,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擅长于眼底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尤其在视网膜脱离的诊断和治疗,视网膜脱离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眼内肿瘤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积累了3千余例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经验,是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眼底病专家。在全国性专业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副主编专著10余部。是国内知名的中青年眼底病专家,入选国家人事部和北京市首批“千百万”人才工程。目前承担了北京市重点学科课题,北京市高新技术实验室经费和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等多项基金资助科研课题研究。
-
裴端卿
裴端卿,男,博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领域:蛋白质在正常与癌细胞里的运送机制;EGFR的信号传导机制与肺癌;干细胞的重编程及全能性调控机制;诱导多能干细胞(iPS)。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专业学者奖励计划,国家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谢鹭
谢鹭,博士,研究员,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副书记(主持书记工作),副主任。曾获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个人,2010),上海市科技系统“三八红旗手”(2011)、“优秀党员”(2011),2011-2012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提名奖,等荣誉称号。1991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临床医疗系六年制全英文授课英语医学班。直升该校研究生院,1994年获医学硕士学位。2000年获中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0-2005年为美国范德堡大学(VanderbiltUniversity)博士后。2005年8月回国就职于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创建应用医学课题组。有六年制医学本科的完整临床医学教学和实习训练,研究方向经历了由肿瘤免疫学、肿瘤分子机理实验研究到肿瘤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的逐步延伸和拓展,融合了医学、实验肿瘤学和生物信息学的交叉背景。
-
牟向东
牟向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副教授,2005年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北京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肺部感染和呼吸系统疾病。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医学期刊如《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ChineseMedicalJournal》、《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等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章100余篇,荣获2013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第一名,2014年首届全国青年医师病例演讲大赛总决赛第一名。2016年荣获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称号。
-
马琳
马琳,女,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皮肤与性病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北京皮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儿童亚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科分会小儿皮肤病学组副组长,第一届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一届化妆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健康促进工作委员会北京健康科普专家。任《中华皮肤科杂志》、《实用皮肤病学杂志》及《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编委,《临床皮肤科杂志》及《JournalofMicrobiologyandAntimicrobials》审稿专家。曾留学澳大利亚1年(学习医院管理和教育部高级访问学者)。从事临床工作27年,发表文章100余篇,主编中国第一部《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主译《儿童皮肤病学》一部,副主编、副主译各一部,参加了10余部书的编写。近10年来,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留学基金、北京市优秀人才基金、北京市教委中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基金、中华医学会科研基金等项目。获北京市卫生局2006年度百名优秀青年医师称号。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
-
孙波
孙波1983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儿科系本科毕业,医学士。1983年-1987年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儿科病理研究生;1987年-1993年瑞典皇家医学院儿科实验围产病理研究室访问学者并获得医学科学博士(PhD)学位。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围产医学研究中心、1994-1995年瑞典皇家医学院儿科系博士后研究。1994年回国,1995年被上海医科大学聘为儿科学教授。现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呼吸病研究所副所长,儿科医院小儿呼吸急救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任中华儿科学会上海分会委员,美国肺病学会、欧洲儿科研究学会、欧洲呼吸学会会员,国际小儿危重医学会联盟理事会中国委员。在国际儿科、呼吸、危重医学和生理杂志发表论文和综述60多篇,在国内学术杂志发表论文、综述、评论70多篇,并参于编写和出版12本医学专著、讲义的有关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