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宏林
王宏林,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2年10月至2006年10月,德国乌尔姆大学(UlmUniversity)攻读博士学位,分子医学专业,主修免疫学,医学遗传学。2006年10月至2009年1月,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10月至2008年12月数次赴瑞典隆德大学(LundUniversity)参与欧盟合作科研。2009年1月至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科学研究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皮肤免疫学(LaboratoryofSkinImmunology)课题组长。近年来的相关工作发表在NatureMedicine、JournalofClinicalInvestigation、Blood、theEMBOJ、JournalofImmunology、JournalofInvestigativeDermatology、PLoSONE、MechanismsofAgeingandDevelopment、Immunology等SCI刊物上16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31.493。*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
-
华平
加入软银之前,华平博士曾任麦肯锡公司的管理顾问、西门子(美国)研发和市场营销管理等职务。华平先生拥有上海交通大学的学士学位、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管理学院的MBA,以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学位。
-
姜卫剑
姜卫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第三军医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炮总医院副院长、全军脑卒中医疗救治研究中心主任、脑血管病研究所所长。985年起从事介入放射学;1993年率先在国内外提出并开展热碘油化疗栓塞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和密网支架治疗动脉瘤;2000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组建了国内第一个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展了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研究,与厂家合作研发生产了“阿波罗”颅内动脉专用支架,攻克了其手术安全性难题;2011年在第二炮兵总医院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脑血管病多学科一体化诊疗平台,率先在国内建立外科/介入联合治疗疑难脑血管病的新模式和基于多模态影像的神经介入导航手术,与厂家合作研发了颅内动脉闭塞“瑞康通”再通装置。先后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国自然课题和国家973课题共4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各一次;获2003-2004年度国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目前担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介入技术管理专家组组长,中华放射学会委员、中华介入放射学组副组长、中华介入放射学组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主委,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协作委员会副主委,《中华介入放射学杂志》和《介入放射学杂志》副主编。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脑血管病中心兼职教授,美国《JournalofNeurointerventionalSurgery》编委,《Stroke》、《AJNR》、《BMJNeurology》、《JournalofNeuroimaging》、《CVIR》等国际期刊审稿专家。先后在《NEJM》、《Neurology》、《Stroke》、《Radiology》、《AJNR》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为提升了我国在脑血管病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做出了贡献。
-
张保献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网特约讲师,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国家药典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保健食品审评专家、药品审评药品咨询专家;
-
卢建熙
卢建熙,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全国植入物和矫形器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兼职教授。长期从事生物陶瓷微结构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提出和完善细胞-材料-营养三者互动理论,既细胞、支架、营养好比种子、土壤、肥料,三者相辅相成,而它们的良好协调性,才能获得有功能的组织和器官,为组织工程支架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出的可控的微结构多孔生物陶瓷的制造技术,已获得国内、外发明专利授权。其成果转化产品获CFDA注册已应用14万余例病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例研究创立了一套陶瓷棒微创治疗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及国家重点新产品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
唐久来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首届江淮名医、安徽省教学名师、安徽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医科大学儿科学系主任、安医大一附院小儿神经康复中心创办人和技术主任、安徽省小儿脑瘫康复中心主任;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中华医学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国际小儿脑瘫Petö法治疗协会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分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遗传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委员、安徽省优生优育学会理事长、安徽省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安徽省康复医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医学会遗传分会主任委员。
-
徐国兴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眼视光学系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眼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省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评委、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评委、国家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委、国家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评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评委、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华眼科杂志》、《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国家核心期刊《眼科研究》、《眼科杂志》、《眼视光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福建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会会员、美国Nebraska大学医学院眼科系客座研究员。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1995年公派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眼视光学系留学。198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视光学与眼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从事眼科专业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视光学与眼科临床、教学、科研(晶状体、视网膜病超微结构与临床研究),神秘嘉宾擅长手术治疗各种眼外伤、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较高的视光学与眼科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美国《InvestOphthalmol&vissci》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眼科》等国内外眼科医学杂志公开发表眼科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眼视光学专业《眼视光器械学》、《眼病学》教材编委。主译出版《临床眼科学》、主编出版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全国高校教材《眼科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临床医学概要》等专著三部。荣誉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厅级研究课题近10项,主持研究的《儿童斜视弱视发病机理与临床系列研究》、《翼状胬肉超微结构与临床研究》分别获1997年、1998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囊膜上与挖碗式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研究》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糖性白内障超微结构与免疫组化研究》获200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被国务院、教育部、卫生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被世界眼外科医师学会评为人工晶体植入2000例成就奖。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为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
-
齐念民
在BAYER,California工作七余年间,从事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培养工程、单抗/重组蛋白药物表达和生产的科学研究,过程发展和小试/中试/大规模工业生产。主持承担国家“十五”科技重大专项(哺乳动物细胞高效大规模培养技术)、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生物技术新药中试放大及分离纯化技术平台、候选药物)、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生物仿制药产业化研发)等,积极参与和从事生物仿制药和改进药产业化研发和临床/药证报批、生物技术企业动物细胞工程表达生产单抗/重组蛋白药物的工艺设计、厂房规划、美国FDA国际cGMP认证等服务。同时也从事牙髓干细胞(DPSC)、宫膜(经血)干细胞(MenSC)、脂肪干细胞(ADSC)、脐带干细胞(UCMSC)及胎盘干细胞(PDSC)的分离提取、培养扩增、分析检测、永久冻存等前沿性研究。
-
武华
中国农业科学院一级科学家,技术创新组首席科学家,农业部公共服务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兽医学会主委会成员和学会口蹄疫分会常务委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口蹄疫生物反应器,开发了有两个天然NSP2敲除的高致病蓝耳弱毒苗,和DIVA蓝耳病净化潜力。
-
费立鹏
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医学系副教授,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