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升清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参与编写国家现行版GB17405-1998《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参与新法制定
-
张保献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信息网特约讲师,中国中医科学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国家药典会制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保健食品审评专家、药品审评药品咨询专家;
-
徐国兴
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福建医科大学眼视光学系主任、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眼科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福建省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委、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科研项目评委、国家教育部科研项目评委、国家卫生部科研项目评委、国家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评委、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评委、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中华眼科杂志》、《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国家核心期刊《眼科研究》、《眼科杂志》、《眼视光学杂志》等杂志编委、《福建医科大学学报》常务编委,福建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美国眼科学与视觉科学研究会会员、美国Nebraska大学医学院眼科系客座研究员。1982年7月毕业于福建医科大学医学系,1995年公派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院眼视光学系留学。1982年至今一直致力于视光学与眼科学研究。研究成果从事眼科专业工作以来,长期致力于视光学与眼科临床、教学、科研(晶状体、视网膜病超微结构与临床研究),神秘嘉宾擅长手术治疗各种眼外伤、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视网膜脱离手术、。具有较高的视光学与眼科专业理论、技术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美国《InvestOphthalmol&vissci》杂志、《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眼科研究》、《眼科》等国内外眼科医学杂志公开发表眼科学术论文60余篇。担任全国高等学校十五规划教材眼视光学专业《眼视光器械学》、《眼病学》教材编委。主译出版《临床眼科学》、主编出版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全国高校教材《眼科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临床医学概要》等专著三部。荣誉近五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厅级研究课题近10项,主持研究的《儿童斜视弱视发病机理与临床系列研究》、《翼状胬肉超微结构与临床研究》分别获1997年、1998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囊膜上与挖碗式超声乳化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研究》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糖性白内障超微结构与免疫组化研究》获2005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年被国务院、教育部、卫生部等七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2002年被世界眼外科医师学会评为人工晶体植入2000例成就奖。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已为国家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
-
李文生
李文生教授,博士,留美学者,博士及博士后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中国眼科未来领袖培养对象。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ARVO)学会中国首位“青年临床科学家研究奖”获得者(亚洲第二位)。美国视觉和眼科研究学会(ARVO)、美国基因和细胞治疗学会(ASGCT)及美国白内障与屈光手术学会(ASCRS)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议专家、教育部科研基金和科技奖励评审专家、2010年作为最年轻者入选中国眼科界最顶尖专家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专家会员并兼任专家会员论坛秘书处副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眼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视觉生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眼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白内障学组专家团专家、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兼副总干事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业委员会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学组委员、全国高等院校八年制第三版教材编委(非主干教材主编)、《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编委以及IOVS等九家国内外眼科杂志的编委及审稿人。1988.9-1993.8昆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1994.9-1997.8昆明医学院眼科学硕士研究生(白内障专业)1998.9-2001.7中南大学眼科学临床型博士研究生(玻璃体视网膜病专业)1997.8-1998.8云南省红十字会医院眼科工作医师2001.9-2005.1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眼科讲师,副教授,主任2005.2-2010.6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教授,主任,PI,博导2010.6-2011.12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眼科及基因治疗中心(UMMS)研究员2012.1-2012.11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国家眼科研究所(NEI)客座研究员2013.2-2016.10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教授,董事长助理,博导2016.11-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导20多年来,主要从事眼底病及白内障方面的临床工作,手术量超过万例。在白内障方面开展了各种疑难复杂性白内障手术,尤其是在超硬核、小瞳孔、超高龄等复杂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和高超的手术技巧。据美国JCRS杂志报道,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完成过两例105岁白内障患者的眼科医生。在眼底病方面开展了各种疑难复
-
王乐今
王乐今,天津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2003年回国后担任北京大学眼科中心斜视、弱视、小儿眼科主任,2015年3月16日工作调动至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业务专长是斜视、弱视、小儿眼科(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青光眼、小儿视网膜病、小儿眼表疾病)及青少年近视等疑难病例处理、尤其对儿童麻痹斜视和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擅长。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切口显微斜视手术,使得手术反应小、愈合快、不用调整缝线,减轻了手术带给儿童的痛苦。3科研论著在2002年7月至2003年8月期间,在美国克里夫兰Lerner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文章多篇,并以第一作者首次成功地发现了CAD/MI的基因,其科研成果发表于世界最高权威杂志《科学》(science)上,为该病的研究填补了世界空白,并在美国申请了专利,获得了医学界的广泛好评。另外,他在美国深造期间科研硕果累累,还有其他三篇科学论文分别发表在AmericanJournalofMedicalGenetics,Circulation,Science和NatureGenetics杂志上。[1]擅长领域斜视弱视及小儿眼科(先天性白内障手术,先天性青光眼,小儿先天性眼底病等);眼综合(青光眼手术白内障手术上俭下垂手术后巩膜加固术);眼球震颤;青少年儿童近视预防和治疗。尤其在先天性眼球震颤、和复杂斜视方面擅长,开展本体感受器手术治疗眼球震颤。倡导并开展小切口显微斜视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建立儿童眼病筛查中心,开展基因诊断和生殖早期干预,避免缺陷儿的出生。开展RGP和角瞙塑形镜技术矫正近视,预防斜视复发和重度弱视的治疗。
-
葛坚
葛坚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在青光眼诊治、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眼内窥镜激光治疗疑难青光眼、干细胞研究、近视眼防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所领导的团队相继获得了973计划、863重大专项、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的资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十余次。截至目前,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0篇。主编卫生部统编七年制以及八年制《眼科学》教材、教育部五年制《眼科学》教材和《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1名,已出站博士后8名,其中17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分别获得“全国医院优秀院长”、“广东省优秀院长”、“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中国医师奖”、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世界青光眼协会“高级研究科学家奖”(“SeniorResearchScientist”奖)和“突出贡献奖(TheWorldGlaucomaAssociationRecognitionAward)”,澳大利亚政府“杰出创新奖”(“ExcellenceinInnovation”奖),亚太眼科学会“最高学术奖”(“DeOcampo”奖)等荣誉。[2]近五年主持的科研基金:编辑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一项(“可降解干细胞组织工程化视网膜膜片修复视神经病变的机制及疗效研究”,项目编号:81430009,2015-2019)(第一负责人,研究经费320万)[3]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项目2项)(1)mRNA诱导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去编程为视网膜前体细胞及其功能的研究(项目编号:81170846,2012-2015)(第一负责人,研究经费60万)(2)经人胚胎视网膜前体细胞与视网膜母细胞瘤干细胞差异基因靶向调控细胞增殖安全性(项目编号:81371007,2014-2017)(第一负责人,研究经费65万)
-
马泽中
马泽中,男,汉族,1980年出生,2004年9月创建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咨询专家、心理培训师,肇庆工商管理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市海淀区养老服务管理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第七届全国优秀心理卫生工作者。
-
牟国营
牟国营,男,教授,山东省立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视光学组组长,山东省眼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专业特长:近视眼的预防、矫正、治疗,包括儿童近视预防矫正、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远视、散光,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如无结膜切口的抗青光眼手术,角膜干细胞移植术,羊膜移植术等,对复杂病例的角膜屈光手术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等并发症的处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每年完成手术近千例,术后随访均取得满意效果。完成科技厅、科技局、卫生局科研课题3项,并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主持科研课题2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著20篇,SCI文章3篇,参编眼科专著3部,多次主持国际国内眼科学术会议。曾获荣誉:2005年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济南市十佳职工创新标兵,2006年济南市优秀党外知识分子,2008年济南市卫生系统科技兴医先进个人,2008年泉城卫生学者。
-
张坚
张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研究所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脂质代谢,膳食脂质与血脂代谢关系、营养与慢病预防。作为负责人、执行人完成多项国家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1990-2000年中三次参加了卫生部、科技部资助的我国总膳食研究,作为分题负责人完成我国居民膳食脂质摄入状况的研究。作为科技部、卫生部重点项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项目的主要参加成员。2006年获中国营养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6名),2009年获中国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6名),2011年获中国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5名)。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收录10多篇。
-
王刚
王刚,美国FDA驻中国办公室助理主任现任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U.S.FDA)驻中国办公室助理主任,主要负责与药品和生物制品有关的政策分析、能力建设,及美中两国药监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在加入FDA驻中国办公室之前,王刚博士任职于FDA生物制品审评和研究中心(CenterforBiologicsEvaluation&Research)的法规及生物制品质量办公室(OfficeofCompliance&BiologicsQuality),并担任资深审评员(SeniorReviewer)、GMP检查员(LeadInspector)和专家级生物学家(ExpertBiologist)之职,主要负责审评生物制品新药申报和补充材料申报中与CMC和GMP有关的内容,并负责对美国国内和国际生物制品生产厂家生产执照批准前和申报批准前的GMP认证和检查(Pre-licenseInspectionandPreapprovalInspection)。王刚博士是一位经专业同行评审认定的生物制品生产和GMP认证领域的专家(Peer-reviewedGMPExpert),尤其是对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的审评、生产、GMP认证和监管等领域有较高的造诣。王刚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生物化学专业,并获得美国达特茅斯医学院(DartmouthMedicalSchool)药理学和毒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InstitutesofHealth)所属的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Cancer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专注于肿瘤和癌症的细胞及免疫疗法领域的研究。王刚博士曾就职于美国得克萨斯州州立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TheUniversityofTexasMDAndersonCancerCenter),任助理教授(AssistantProfessor)和课题负责人(PrincipalInvestigator)之职。王刚博士于2005年起效力于FDA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