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德成
马德成,默沙东制药中国研发中心总监,受邀参加2015年11月19日-20日,第五届给药系统与制剂研发亚洲峰会(DDFAsia2015),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
吴健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东京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1989-1993,美国匹次堡大学访问副教授,1986,德国Erlangen-Nurnberg大学洪堡研究员,1989-1990,新加坡系统科学研究院新一代计算机实验室主任,KentRidge数码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副所长,1993-2000,卓信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2000-2002,新加坡信息与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新方向部主任,2003-200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传感网络和应用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9月起,1986-1990主持研发了最早的面向对象的地理信息系统,并应用于黄土高原资源调查,获国家(三等)及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1992-1993主持研发世界首个人脸识别系统(第一届ACMMultimedia大会发言),为新加坡警察试用(1993),后由团队成员创建xID公司。1996主持研发了最快的彩色地图数字化系统(NeuroVec)。经用户(新加坡国防部)测试,比同类国际名牌产品快一到二十倍1998-2000主持研发了能在网上递送纸文件原件的系列技术,它包括:1)多层信息水印,2)远程打印控制技术,3)数字签章保护技术,以及4)数字文件使用权保护技术,以此创建TrustcopyPteLtd。2004-2010,首次提出有情景动态诊疗,研发第一台有情景动态监测仪,先后创建新加坡uCareTechnologies和无锡微感科技有限公司,2009-2013,主持研发我国第一个微型传感器人体运动捕获技术和设备,获基金委重点项目支持。2010-2014年,在心血管系统评估和康复技术上取得一系列突破,研发了国际上第一个无创连续血压测量技术、第一个无创自主神经心血管调控参数(压力感受器灵敏度、交感副交感神经活性)测量技术、第一个心脏运动试验技术和心率运动反应指数、心率变异性生物反馈技术等,形成了一整套心血管病评估和康复系统解决方案。2015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并规范化了心应变能力系列指标,并组织开发了专业测量仪器数字心肺步行工作站DCW,为心肺代谢系统功能测量的推广提供了技术和设备。2015年完善了心脏康复云服务系统和大数据管理系统,包括:用于进行心脏功能评估的心应变能力系列指标及其测量设备:数字心肺步行试验工作站,用于康复训练监测和实
-
项骏
项骏,中信国健生物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参加了2016输液&包装发展论坛并发表了精彩演讲,届论坛由国家药典委员会支持,中国医药包装协会主办,将以关联审评审批为支点,着眼医药工业“十三五”,强化“包装系统”理念,梳理标准体系,整合国际上成熟的解决方案与发展趋势,实现前端至终端的融合,进而开拓注射剂工业发展新未来。2016输液&包装发展论坛旨在帮助注射剂相关企业积极应对药品监管政策变动,解决技术难点和新政实施过程的问题,携手行业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
王超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1981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医疗系,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自1990年以来先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现任中华眼科学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军区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和石家庄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医科大学硕士生导师。《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和《华北国防医药》杂志的编委。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临床视觉电生理、眼前节手术及眼屈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现任中华眼科学会视觉生理学组委员,全军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军区眼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王主任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从事眼科20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临床视觉电生理和高度近视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擅长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青光眼、角膜移植、视网膜脱离和激光屈光矫正等眼科手术。擅长治疗疾病:糖尿病性白内障、原发性视网膜脱离、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
-
杜艾桦
杜艾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研究员,于2015年6月11-13日受邀参加了湖北省药物临床评价高峰论坛暨GCP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
方严
方严,男,汉族,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安徽医科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技术特长:擅长眼显微外科手术、眼眶外科、眼整形、眼底病的诊断治疗。1983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安徽医科大学、皖南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安徽理工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光眼学组委员,安徽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安徽省眼科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医学教育学会副主任委员,安徽医科大学主办执行主编。安徽省卫生类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0年被授予“安徽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主编﹙2013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形成机制及预测与防控》、、《当代临床眼科进展》、《视盘病变》等学术专著9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眼科学术论文60多篇。曾获“中华眼科学会奖”、“中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技术专长:眼底病、眼眶病、眼整形、青光眼的诊治。获省部级奖多项。1960年6月出生,安徽安庆人,九三学社成员,1977年4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员。现任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引,九三学社淮南市委主委。1977年04月——1978年09月,淮南煤矿基建局九十七处农场知青;1978年09月——1983年08月,安徽医学院医疗专业学习;1983年08月——1997年11月,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97年11月——2001年03月,淮南市卫生局副局长(其间:1998年9月—2000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学习);2001年03月——2005年05月,淮南市卫生局副局长、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2005年05月——2006年12月,淮南市卫生局副局长、淮南卫校校长、主任医师;2006年12月——2008年01月,淮南市卫生局副局长、淮南卫校校长、主任医师,九三学社市委主委;2008年01月——,淮南市政协副主席、市卫生局副局长、淮南卫校校长、九三学社市委主委。
-
吴强
吴强,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浦江学者,中美生命科学家学会终身会员,神经科学学会会员。1990年和1993年分别获得复旦大学学士和硕士。1998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细胞发育生物学博士。1999年-2001年,哈佛大学博士后,DamonRunyonResearchFellow。2008年回国前任犹他大学助理教授。长期研究神经系统、药物代谢系统和肿瘤基因家族的表达调控和在体功能。用比较生物医学手段,开发分子遗传学新技术新方法,研究原钙粘蛋白家族在脑发育和脑功能中的细胞分子机制及UGT家族在药物代谢中的生理功能和表达调控原理,以小鼠为模式动物研究人类重要常见复杂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为其最终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单鸿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放射学科主任、医学影像教研室主任、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兼任中山大学介入放射学研究所所长,医学影像系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影像中心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会全国委员和介入学组副组长、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介入医学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广东影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省放射学会常委兼介入学组组长;同时担任中华放射学会杂志、中国微创外科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介入放射学杂志、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杂志和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的编委或副主编等。
-
沈韬
沈韬,北京第三医院主任,从早期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统计工作,转到信息管理领域,再到现在专注医疗卫生信息化,沈韬成功地跨越了两道坎,不仅顺利突破了医院信息化向临床延伸的瓶颈,而且还成功完成了北医三院整体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沈韬主持完成了北医三院的信息化规划并推动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医院的管理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使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及办公系统的建设得以稳步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医院的日常工作。为了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沈韬还重新规划并优化了就医流程、细化医院管理,对现有电子病历产品进行评估,推动电子病历建设。他还构建了基于多系统集成的、具备多种权限控制的门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处方系统,规范了医生的医疗行为。他还创新性地将院内职工和学生的门禁卡与北京市公交一卡通整合,实现了职工或学生的就医、门禁、图书借阅、食堂就餐以及充值后乘坐公交车等功能。和许多CIO不同的是,沈韬除了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到各种医疗信息化协会的工作中,参与制定《医院信息化白皮书》,还积极地担负起推动全行业信息化进步的责任。沈韬,北京第三医院主任,从早期从事医学基础研究和医学统计工作,转到信息管理领域,再到现在专注医疗卫生信息化,沈韬成功地跨越了两道坎,不仅顺利突破了医院信息化向临床延伸的瓶颈,而且还成功完成了北医三院整体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沈韬主持完成了北医三院的信息化规划并推动其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医院的管理与临床需求相结合,使医院的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及办公系统的建设得以稳步发展,有效地支持了医院的日常工作。为了加快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沈韬还重新规划并优化了就医流程、细化医院管理,对现有电子病历产品进行评估,推动电子病历建设。他还构建了基于多系统集成的、具备多种权限控制的门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处方系统,规范了医生的医疗行为。他还创新性地将院内职工和学生的门禁卡与北京市公交一卡通整合,实现了职工或学生的就医、门禁、图书借阅、食堂就餐以及充值后乘坐公交车等功能。和许多CIO不同的是,沈韬除了完成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外,还积极参与到各种医疗信息化协会的工作中,参与制定《医院信息化白皮书》,还积极地担负起推动全行业信息化进步的责任。
-
王丽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组建于1957年。王淑贞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腹膜外剖腹产的研究。1979年成立了围产医学研究小组,先后开展了羊水泡沫试验,血清凝集试验,孕期特异性糖蛋白、E/C比值、E3、AFP、hpL及TORCH试验等测定,对高危妊娠处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同年设计出本院使用的产程图,对处理产程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