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军
2004-2008: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省级优秀毕业生(2004-2008)?2008-2010:欧盟ErasmusMundus奖学金资助,获得比利时根特大学,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联合硕士,最高成绩等级毕业2010:德国不来梅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硕士论文2010-2014:德国普伦马普进化生物学研究所,最高成绩等级毕业。研究成果:微生物菌群是近几年来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各种生物携带的细菌种群影响宿主的生理,生态以及疾病,因此在生命科学的多个领域都受到了重视。我的研究主要利用大规模测序,生物信息学,微生物和医学整合的手段,整合不同框架下的菌群研究。主要成果有:1)博士阶段在野外模式生物中表明了微生物菌群的地缘模式(Linnenbrink&WangMoleEcol),饮食习惯对菌群的决定性作用(WangPNAS),以及菌群在进化的关键步骤-物种形成中的反馈机制(WangNatureComms);这些研究对自然生态和进化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2)疾病模型中微生物菌群的关键作用(TschurtschenthalerGut,KaylanJTM,MoschenCellHostMicrobe,PeukerNatureMedicine),表明了多种疾病中遗传因素和微生物因素缺一不可,而且越来越多的疾病也被发现有微生物菌群的作用。3)博后阶段的研究中转向大人群研究,在几千人的尺度上研究决定菌群差异的因素(FalonyScience,WangNatureGenetics),并最终理解这些差异的基础医学意义。
-
蒋学超
中推“蒋氏正脊疗法”推广主讲专家,副主任中医师、国际针灸医师,北京正脊堂创始人、蒋氏正脊疗法缔造者,国际联合论科学院----哲学博士,全国脊诊整脊技术学会委员会委员,著有《脊柱健康密码--行者的思考》一书,历经数十年潜心研究健康养生保健之大道,曾随WFC中国脊椎专业协会会长董安立医学博士、刃针创始人博士生导师田纪钧、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会长宋一同三位老师学习,在吸取三位老师精华基础之上,创立了蒋氏正脊,指导病灶定位,现场一对一教学,真正使学员做到了现学现用,立竿见影的效果。2014年北京正脊和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拯救生命的脊梁--脊柱】创业项目入围CCTV《影响力对话》栏目,2015年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举办的整脊调理师资培训资格。
-
杰青
杰青,就职于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现任常委、候任主任委员一职。杰青2015年04月09日,杰青受邀参加了在上海市乌鲁木齐中路12号的《华山医院康复科《痉挛状态的诊治进展》学习班》
-
陈红梅
陈红梅,北京市青联委员。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博士期间曾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任数据分析师及该公司和院校合作项目负责人。博士毕业后在佐治亚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员。于2009年加入中国光大银行,先后担任信用卡中心风险管理部处长、总行授信管理部资产组合处处长。2014年陈红梅加入人人友信集团,任集团下人人贷及友信两家公司的首席风险官、友信总裁。从2015年起任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业界导师、互联网金融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及金融大数据研究室主任,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专家等。
-
于志斌
于志斌,就职于中国医保商会,现任中药部副主任一职。于志斌2015年05月28日,于志斌受邀参加了由植提桥在新城区南新街42号主办的《2015天然活性成分创新发展论坛:产学研对接与合作》2017年09月22日,于志斌受邀参加了由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世纪城路198号主办的《2017第五届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交流大会》
-
唐克轩
唐克轩,男,1963年12月26日出生,民盟盟员,2004年专业学者特聘教授。198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获硕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英国Nottingham大学生命科学系植物生物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1996年2月至2003年8月,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及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至今,在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工作,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复旦-交大-诺丁汉植物生物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兼任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转基因植物及产业化基地等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植物生理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农学会副理事长、《MolecularPlant》、《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中国生物工程杂志》等杂志编委。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内外研究项目(国家“863”项目重大专项、国家转基因专项等)十余项,开展植物生物反应器、植物代谢基因工程、基因克隆和转基因植物等研究。在SCI期刊如PNAS、PLANTA、BIOINFORMATICS等上发表生物技术领域文章15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70余项。在国际上首次利用基因共转化技术使转基因莨菪发根中东莨菪碱含量提高了9倍,为植物次生代谢基因工程树立了良好典范,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2004年)上。1999年获得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奖励;2001年获得“上海市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2003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奖励;2004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入选“2007年上海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获得者。演讲题目:青蒿代谢工程育种与产业化
-
CharlieMa
CharlieMa,就职于美国FoxChase癌症中心,现任教授一职。CharlieMa2015年06月13日,CharlieMa受邀参加了《2015合肥放射医学物理论坛》
-
吴琦
吴琦,男,主任医师,教授,呼吸科副主任,硕士生导师,硕士学位。擅长呼吸系统疑难病的诊治及鉴别诊断。天津市海河医院副院长,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分会委员、天津市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委、《天津医药》编委。主要研究方向为“肺栓塞”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介入性肺减容治疗。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肺栓塞规范化诊治方法的研究”、国家863课题“SARS患者的随访”,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课题“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卫生局课题“急性肺栓塞患者凝血和纤溶机制的研究”。2004起主持局级科研项目“经支气管肺减容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申报两项国家专利:单向活瓣肺减容支架和支气管单向通气支架,于2006年5月完成国内首例“经纤维支气管镜肺减容术”。现正在主持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承担天津市卫生局攻关课题“COPD的干预与评价”;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早期(临界)呼吸衰竭”的研究,参与了“肺血栓栓塞症规范化诊治方法的研究——抗凝与溶栓治疗多中心研究”。
-
Vania Braga
VaniaBraga,英国伦敦帝国学院教授于2016年4月26日受邀参加了《第九届国际蛋白质和多肽大会》,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
张岱
张岱,现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自1983年起,一直从事精神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意大利FIDIA中心实验室做访问学者,从事脑退行性疾病与脂类代谢关系的研究。1994年至1997年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分子生物学中心任客座教授和资深研究助理,从事Alzheimer病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自1998年至今,在863重点和专题、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等基金资助下,主要开展以下二方面的研究:1、应用遗传关联和多基因交互作用分析方法筛选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神经发育易感基因;应用脑影像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患者脑结构和功能异常,并发现脑影像异常与易感基因的相关性。2、在遗传关联线索基础上,构建基因工程小鼠模型,明确具有疾病行为的模型相关脑区结构发育异常的显著特征,解析易感基因在神经干细胞的命运决定和分化、神经元迁移、成熟以及突触可塑性等神经发育环节的作用,阐明参与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样行为的相关信号通路和分子调控机制。课题组长期研究方向是了解精神分裂症和孤独症的发病机理以及寻找新的药物治疗靶点。在所从事研究方向共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以通讯作者身份在SCI收录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包括NatureGenetics,MolecularPsychiatry,AmericanJournalofPsychiatry,BiologicalPsychiatry,NeuroImage和NeurobiologyofAging等杂志;总计他引次数超过2000次。